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型调频钢轨耗能装置产业发展工作意见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鼓励多线多点换乘,统筹协调系统制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强化与机场、公路客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高效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一体化服务和快速集散要求,推进基础设施、标识信息、运营管理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市域(郊)铁路站点应同步配套建设机动车、自行车通行和停放相关服务设施,并在线路和时刻上与城市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做好衔接,便捷群众出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省级要建立有效协调沟通机制,及时总结评估市域(郊)铁路发展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严肃处理违规行为,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省级有关部门要强化对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管,城市要全面履行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责任。有关行业协会要建立常态化分析机制,定期发布市域(郊)铁路发展分析报告,引导可持续发展。一、 进入减振降噪行业的主要障碍(一)减振降噪行业技术,专利和人才壁垒减振降噪一直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本世纪初钢弹簧隔振浮置道床技术,由德国隔而固引入中国后,国内企业就面临着如何突破技术和专利壁垒的问题。由于涉及列车运行安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使用,客户非常谨慎,需要从技术创新性、材料性能、技术原理、结构安全、效果验证、仿真模拟、试验测试、路测检验等多方面反复试验和论证,甚至还需有一定的成功运行案例,证明能够突破专利壁垒,且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和减振降噪效果,才有可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另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造成的噪声与振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对减振降噪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从业企业不断研究新问题、新需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具备良好的技术储备和较高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难以进入市场,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先的技术水平,需要企业长期的投入和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技术和工程案例的突破。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专利和人才壁垒。(二)减振降噪行业经验壁垒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噪声与振动主要有列车车轮和轨道相互作用产生、传播,涉及环境噪声和二次辐射噪声,还有振动及传播等,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地质环境,以及地铁正线、车辆段、市域(郊)铁路等不同路段运行要求,各种列车运行速度等各种因素均可能影响到地铁的减振降噪防治效果。目前,车致振动的针对性治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地铁噪声与振动的防治很大程度带有工程实践性质,项目经验较为关键。丰富的项目经验、成功的从业案例是客户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甚至成为企业参与大型项目投标的必要条件。企业只有经过长期的项目积累,才能深刻地了解一个行业,充分地理解市场需求,进而积累起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并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业务架构和经营模式,从而逐步形成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另外,减振降噪核心技术的掌握、专业化治理方案的形成,只有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不断的项目经验总结中获得,需要企业的长期经营积累。因此,本行业具备较高的行业经验壁垒。(三)减振降噪行业客户资源和品牌壁垒行业业务涉及列车运行安全及长效使用,对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行业主要产品为浮置道床及支撑道床的隔振器、钢弹簧浮置道床减振系统等,而列车在轨道上行驶,与列车运行安全紧密相关,如果出现故障,涉及乘客生命安全,容易形成社会热点事件;为此,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供应商实力、服务质量、服务的稳定性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更加注意风险控制,产品是否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就显得尤其关键,一般均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一定时间的成功运行案例。因此,具备众多成功项目经验的供应商,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又在市场上享有比较好的品牌形象,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容易在招标中获胜。一旦选定供应商后,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地铁线路的后续维护、更新改造,一般都会由原供应商负责。因此,在本行业中先行者对后来者容易形成客户资源和品牌壁垒。(四)减振降噪行业资金壁垒进入本行业需要满足资金要求。由于客户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业主方或施工方,项目资金一般按财政预算管理,资金支付审批环节和流程较多。而上游设备、材料供应厂家一般要求尽快付款。受客户结算特点、部分合同金额较大及市场上下游状况等因素影响,要求从业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需要垫付大量的运营资金,同时需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因此,进入本行业存在较大的资金壁垒。二、 加强综合衔接配套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鼓励多线多点换乘,统筹协调系统制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强化与机场、公路客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高效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一体化服务和快速集散要求,推进基础设施、标识信息、运营管理等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市域(郊)铁路站点应同步配套建设机动车、自行车通行和停放相关服务设施,并在线路和时刻上与城市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做好衔接,便捷群众出行。三、 减振降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我国在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起步较晚,尤其是各城市在轨道交通发展初期,所采用的轨道减振降噪产品和技术方案都比较单一。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轨道减振降噪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此期间,国外的技术引进运用较多,轨枕减振和道床减振相关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之中。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结合国内的地质条件、工期要求、结构设计条件、敏感目标防护以及运营安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等层面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经过大量工程实践检验,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 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发展情况(一)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面临巨大压力噪声与振动在本质上是同一个物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噪声与振动密不可分,所有物体发声都是源于振动激励,无规律的振动则是噪声产生的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振动和噪声都是有害的。噪声污染被列为全球21世纪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问题。中国城市噪声污染也日趋严重,多数城市处于噪声污染的中等水平,许多城市生活区噪声已高于60dB,成为中国现代城市的一大公害。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1)显示,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412%,位列各污染要素的第2位,相比2019年的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的381%举报占比又有所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宁静生活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环境噪声成为环境投诉的焦点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其污染评估和治理工程也再次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二)环境噪声治理与防治,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针对环境噪声污染突出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一四号颁布了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针对当前噪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加强分类管理,同时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噪声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噪声污染的防治对象,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如交通运输噪声里增加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噪声,扩展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将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仅适用于城市市区的规定,修改扩展至农村地区。源头防控是噪声污染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噪声污染防治法强化源头防控要求,完善产品噪声限值制度,增加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规划控制要求,增加环境振动控制标准和措施要求,从源头上防治噪声污染。噪声污染防治法对环境噪声与振动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责任主体将更加明确,同时环境振动标准也即将完成修订,这将带来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噪声与振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噪声与振动控制也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其中又以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TOD上盖振动噪声的治理、轨道智慧运维与病害治理、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控制等相关领域与行业业务联系最为紧密。五、 有序推进新建项目新建市域(郊)铁路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严格依据国家批准的规划按程序审批(核准),严禁以新建市域(郊)铁路名义变相建设地铁、轻轨项目。批准新建市域(郊)铁路项目的城市,要按照功能适应、标准适宜、经济适用的原则,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技术方案比选,合理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确保建设时机、规模与城市发展需求、财力相匹配,避免过度超前或重复建设。六、 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发展情况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市域(郊)铁路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12月,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函2020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市域(郊)铁路主要布局在经济发达、人口聚集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联通城区与郊区及周边城镇组团,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重点满足1小时通勤圈快速通达出行需求,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早晚高峰发车间隔不小于10分钟。线路尽可能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重要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按照发改委会议要求,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区域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约1万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形成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另外,意见要求加大市域(郊)铁路沿线和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强度,积极推广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等节约用地的技术和模式,打造站城融合综合体。综上,十四五期间,市域(郊)铁路建设将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市域(郊)铁路主要运行于地面,线路两边人口稠密、企业众多,噪声与振动影响范围更广、更复杂,需要进行专项的治理,预计市域(郊)铁路采用高等级、特殊等级减振降噪措施的路段将会增加,以减少噪声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市域(郊)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带动市域(郊)铁路的噪声与振动治理市场的大发展。七、 优先利用既有铁路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铁路枢纽功能调整,加强对既有铁路资源利用的可行性论证,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内部铁路功能合理外迁,充分挖掘和释放运力,积极创造条件开行市域(郊)列车。支持通过优化运输组织、补强既有铁路、改扩建局部线路、改造站房站台、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增设车站等方式,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八、 减振降噪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特征(一)减振降噪行业周期性行业与轨道交通行业紧密关联,而轨道交通行业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主要为政府投资驱动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周期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在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均处于行业发展周期中的成长阶段,必将带动减振降噪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轨道交通行业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行业将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