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共建共享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在鼓励现有数据库加快发展的同时,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产品正向开发的需求,集中行业力量,搭建一个权威的、网络化的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平台,推动成立基础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联盟。形成从基础制造工艺材料数据至整车性能数据、从工程开发数据到测试检验数据的多层级多类别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为汽车行业产品正向开发提供全面的大数据支撑。依托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含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研究、定期发布和年度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路线图的国际影响力,借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等国际经验,吸纳国际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打造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交流平台,引领汽车技术和标准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一、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有利因素1、我国产业政策支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汽车制造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鼓励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并巩固国内产业链优势,促进汽车交易流通,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向世界汽车强国发展。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调整随着国内汽车普及率提高,汽车产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生存面临较大的挑战,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技术、质量领先的企业将会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并壮大,一些规模小、缺少主导产品、生产效率较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3、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由于欧美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增速较为缓慢,国际整车厂基于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业链、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携同原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共同在亚太地区投资建厂;同时中日韩三国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目前,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战略成果,成功控制了疫情,在世界上率先复工复产。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快速恢复巩固和提升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合作伙伴对中国企业的信心。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增强,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普及的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著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提出传统能源乘用车燃料消耗量2025年达到56L/100km,2030年达到48L/100km,2035年达到4L/100km的发展目标。汽车节能以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并重、乘用车和商用车节能兼顾为总体思路,全面提升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水平。同时大力发展汽车轻量化技术,在保证汽车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减轻整备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纵观国际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轻已经不再是汽车轻量化的唯一含义,力求将车辆整备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比单纯追求车辆减重更有意义,必须解决好结构、性能、成本和美学等几大汽车开发问题。从技术角度看,因严格的排放限制和碰撞法规要求导致的增重毋庸置疑具有优先权。为此,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汽车节能与轻量化发展趋势对汽车锻件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扩大了锻造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汽车零部件行业不利因素1、汽车零部件行业燃油车产销量下降2018年到202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的下降主要由燃油车产销量下降导致。燃油车零部件根据是否用于燃油车发动机及配套紧密的系统可分为内燃机相关零部件与内燃机非相关零部件。在燃油车产销量下降的态势下,内燃机相关零部件将受到直接的不利影响,因燃油车依然占据汽车产销量的绝大部分,连带用于汽车其他部位的内燃机非相关零部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燃油车产销量下降,使得汽车零部件存量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整车产销量下降带来的压力向上游零部件供应体系传导时,技术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汽车零部件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持续上涨,从2016年的59,470元/年增加到2021年的92,459元/年。汽车锻造零部件生产目前仍需要较多的操作工人,人工成本及费用占比较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不利于产业保持成本优势。3、汽车零部件行业操作工人招工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我国目前就业结构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我国技术工人普遍短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企业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仍需要较多的人工操作,且工人需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招工难尤其还表现在企业难以招到足够的年轻操作工人,导致企业操作技术工人年龄普遍较大,不利于操作技能的传授。三、 建立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增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能力凝聚行业专业力量打造汽车领域高端智库。面向汽车强国建设对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的需求,联合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力量,官产学研共同参与,联合组建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理事会主要任务包括汽车创新战略高端研究与咨询,开展自下而上的国家汽车创新项目立项方向建议和重大项目评估,促进汽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联合相关国家高端智库,按照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模式,联合推动中国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增强战略研究能力和智库实体化建设,为汽车创新理事会研究决策提供支撑。依托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含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研究、定期发布和年度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路线图的国际影响力,借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等国际经验,吸纳国际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打造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交流平台,引领汽车技术和标准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四、 构建综合性、立体化人才体系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节能等领域,构建以人才、研发骨干人才和工匠人才为主体的综合性、立体化人才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行业人才。结合国家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实施,加强人才、项目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核心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人才。举荐行业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加快培养行业研发骨干,特别是复合型技术研发骨干。及时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积极推动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学科,加快建设符合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低碳化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释放人才创新内生动力,提升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汽车工匠人才。培育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汽车工匠文化,完善技师培训、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建设,开展技能人才评奖,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坚持汽车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建立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促进汽车人才合理理性流动。举荐行业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结合教育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汽车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加大汽车人才国际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引进若干国际知名学校到国内来办学。五、 汽车行业竞争壁垒(一)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汽车行业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具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进入汽车整车厂商或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链体系前须履行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零部件供应商首先必须建立客户指定的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质量体系,并在通过第三方的审核认证后才能成为潜在的供应商。各大整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还实行严格的供应商评审体系,按各自标准对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在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装备水平、生产过程、生产经验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打分,并进行现场制造过程审核。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产品需经过严格的质量先期策划和生产件批准程序,并经过严格的产品装机试验考核。新进入的企业通常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客户的认可,资质认证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正是因为以上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旦确立,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整车厂的供应体系后,双方一般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新进入的供应商形成了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汽车行业资金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行业竞争也较为激烈。一方面,由于整车厂商对上游配套零部件供应商供应的及时性、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在购建厂房、采购生产及检测设备、维持必要的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过程中均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导致国内外整车厂商往往占据一定的谈判优势,其信用期限相对较长,这也对零部件供应商造成一定的流动资金压力。因此,行业竞争者若不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很难获得整车厂商认可。(三)汽车行业研发能力壁垒随着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每一款新车型的市场生命周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这就对整车厂商新车型的设计研发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消费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基于整体系统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步开发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步开发作为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共同进行产品试验的过程,国外这一合作体系相对较为成熟。由于受到开发实力及技术经验的局限,国内具备与整车厂商实现同步开发的零部件供应商仅有少数。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