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来水生产产业发展实施建议全国年供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70%以上。一、 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一)加快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开展水流产权确权试点,研究制定国家水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抓紧制定跨省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完善取水许可制度,稳步推进水权确权工作。健全水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水市场推动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开展水权交易试点,鼓励和引导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统筹建立水权交易机制,推动水权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建立水权抵质押制度,加强水权交易监管,维护水市场良好秩序。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等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 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一)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推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招标、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管理。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完善财政补助、价格机制、市场准入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农民、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经营。探索水利工程移民新型安置方式,健全移民安置监督管理机制。(二)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推行水利工程企业化、物业化管理。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专业化队伍承担工程维修养护和河湖管护。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探索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水利工程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三)优化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式综合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兼顾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按照安全第一、风险可控、效益最大的原则,合理制订各类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方案,不断提高调度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推进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促进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稳步实施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完善优化洪水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开展长江、海河等流域蓄滞洪区布局调整研究。(四)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划定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网络,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大坝安全监测、水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立重大安全隐患防范和应急机制。三、 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社会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要求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更加精准有力地发挥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引导作用,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加快推进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坚持人水和谐,加快转变用水方式,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在推进水利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需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创新引领、法治保障的水利体制机制,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各方面需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不少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补齐水利这个短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洪涝干旱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强台风、山洪、城市内涝、区域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防汛抗旱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一些流域和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暴露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一些地区水供求紧张态势凸显,部分城市水源单一,水资源约束趋紧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基础仍较薄弱,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0%。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洪涝干旱风险管理亟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范水资源风险、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等任务要求,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广阔,全社会对水利高度关注,各地持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公众节水洁水意识不断增强,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水利仍处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的发展阶段,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新老水问题、构建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国情水情,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按照关于保障水安全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着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四、 水务行业竞争格局中国水务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水务企业、民营水务企业以及少数国际水务企业跨地区或区域性的市场经营之间的竞争。以威立雅、苏伊士为代表的外资水务企业凭借其品牌、运营优势在市场化早期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借助其市场先导地位,取得了一些规模项目。企业通过改制、并购或区域性开拓等方式快速扩张,成为当前水务市场的主体力量,市场占有率高。近年来,包括联合水务在内的一批优秀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凭借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水务行业有可能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业绩突出的优秀民企联姻,以优势互补,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趋势将为业内的优秀民企提供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水务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早期,以威立雅、苏伊士为代表的国际水务企业凭借其品牌、技术运营、资金等优势取得了一些市场先导地位,但随着国内水务企业的崛起和不断壮大,国际水务企业正在逐渐退出市政供水和污水行业,转而向更加专业化的工业废水领域进行开拓。现阶段,企业是我国水务行业的主力军。地方水务企业和央属水务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股东背景、资金实力和各方面资源,通过并购、合资、参控股、BOT和PPP等方式在全国范围或流域性进行发展,获取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特许经营权,并通过水务衍生行业拓展成为综合水务企业。国内诸多水务民营企业依靠技术领先、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运营效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强,不断巩固和延伸区域性和全国水务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水务行业需要长期经营的经验摸索和技术沉淀,也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由于行业准入门槛高,短时间内仍将呈现区域垄断性和行业龙头集中度提升并存的竞争格局。五、 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改善河湖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一)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入河湖排污总量管理。优化调整沿河湖排污口、取水口布局,编制相关整治规划,对入河排污布局问题突出、威胁饮水安全或水质严重超标区域的排污口实施综合整治。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把供水人口20万人以上的水源地纳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强监督保护。全面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水源地安全警示、隔离防护、水源涵养和修复措施。推动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排污口和各类养殖户。加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二)科学确定和维持河湖生态流量科学确定重要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将生态用水纳入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协调好上下游、干支流关系,深化河湖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合理安排重要断面下泄水量,维持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基本生态需水,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积极推进北方及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退减被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水量,对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等重要湿地和湖泊实施生态补水。继续加强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巩固生态综合治理成果。(三)加强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严格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严格限制占用水域,系统整治江河流域,有序推动河湖休养生息,保护和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功能。通过退耕还湖还湿、退养还滩、封育保护、水源涵养等措施,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以京津冀六河五湖(永定河、滦河、北运河、大清河、潮白河、南运河和白洋淀、衡水湖、七里海、南大港、北大港)、西北内陆河、重要湿地等为重点,综合运用强化水资源统一配置与管理、河道治理、清淤疏浚、生物控制、自然修复、截污治污等措施,推进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重要生境和生态功能受损河湖的生态修复。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河流生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为依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四)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封育保护和自然修复,加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护和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坡耕地、侵蚀沟及崩岗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监管能力。(五)加强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综合治理严格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制,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通过加强农业、工业等各领域节水,优化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实行有利于地下水限采的水价政策,采取划定限采禁采范围、水源置换、休耕、试行退地减水等措施,对地下水超采较严重的京津冀晋等地区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压减地下水超采量,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保护和涵养,提高地下水战略储备能力。加快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完善地下水监控体系,建立国家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六)推进重点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