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 年级:_ 学号: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表现怀古之情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B.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 许浑咸阳城东楼 D.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学生围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 柳青创业史 B. 鲁迅伤逝 C. 舍龙须沟 D. 巴金寒夜正确答案:A,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 A. 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 B.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C.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 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正确答案:B,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 夏目漱石我是猫 B. 都德最后一课 C.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D. 阿西莫夫基地正确答案:A,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整理,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C.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正确答案:D,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 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正确答案:A,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A.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 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正确答案:C,8、(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学“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目标,下列不适合的是 A. 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 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 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 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正确答案:D,9、(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A. 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 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 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体的意境 D. 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正确答案:C,10、(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学习艾青诗选,教师结合全书内容指导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适合的是 A. 鉴赏关键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B. 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主题 C. 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人生哲理 D. 品味语言格律,归纳艺术手法正确答案:D,1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阅读某教师名著导读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材编者将鲁迅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很明确: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主题,逐渐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基于鲁迅“爱憎不相离”的复杂情感,梳理鲁迅与书中各个人物的相互关系,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鲁迅人生的成长的影响。我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他(她)写一封信,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查阅内容简介是消除学生与经典膈膜的主要方法 B. 活动安排体现了以点带面、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C. 梳理人物关系是为了归纳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D. 写作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鲁迅的语言风格正确答案:B,1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B. 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C. 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D. 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正确答案:D,1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单选题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景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我采取层层推进的写作教学策略组织了学习活动。第一节课,我安排学生自由写作,了解他们在景物描写能力方面的现状。然后批改学生随笔,梳理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分析原因。第二节课,我首先呈现学生随笔写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阅读课所学的写景方法。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篇写景文章。从第二次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学策略体现了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理念 B. 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第二次写作中都得到解决 C. 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写景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 D. 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读写知识正确答案:B,1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1: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师2:在我看来,教材的旁批有多种类型。有的针对课文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有的提示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的针对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各有各的价值。 教师3:对,我觉得旁批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借助旁批阅读课文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情。 教师4:咱们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一步研读文本,明确教学重难点,参考旁批中适合选用的评点或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对上述备课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 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 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 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正确答案:B,1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1: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师2:在我看来,教材的旁批有多种类型。有的针对课文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有的提示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的针对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各有各的价值。 教师3:对,我觉得旁批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借助旁批阅读课文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情。 教师4:咱们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一步研读文本,明确教学重难点,参考旁批中适合选用的评点或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对上述备课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 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 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 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正确答案:C,16、(解答题)(每题 20.00 分)16-17案例分析题: (材料)案例:阅读某教师教学怀疑与学问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17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显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师:同学们,“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不是一次怀疑,是逐步递进的。 师:“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动词? 生:“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师: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生:不能。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师:对,四个动词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慢慢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说。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学问、读书、研究别人的学问的时候,都学会怀疑,他们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让我们看最后一段,有没有哪个词说得不严密?一起来读读。 (PPT显示)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日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你也怀疑一下,这里有没有哪个词,你觉得说得太绝对了,说说看。 生:都是这样起来的。 师:“都是这样起来的”,哪个词你觉得有问题?生:“都是”,太绝对了。 师:可以举个例子吗?有没有学说、发明,跟怀疑没关系,不是怀疑出来的?想想看,生活中有没有?你有没有找出来? 生:我听过一个故事。鲁班有一次上山,腿被草划破了,他仔细看了一下,叶子的形状是锯齿状,于是发明了锯子。 师:这跟怀疑没关系,跟他突然的机遇有关系。因此,只要找到一个不是这样的,就可以把这句话给推翻。那这句话应该怎么改? 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大多是这样起来的。 师:“大多是这样起来的”,这样说就严密了。 请分析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论证的严密性。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