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潘家坝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摸底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被膜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B在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被膜、核仁和染色体C真核细胞的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D原核细胞的拟核没有核被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参考答案:A2.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体温下降 机体耗氧量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 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 B、 C、 D、参考答案:D3. 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是()A.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B. 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平衡点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D.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参考答案:B【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解】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A正确;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但是不会改变了反应平衡点,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温度和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对酶的概念、酶的化学本质及特性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4.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在利用胰蛋白酶处理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到动物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细胞培养应在CO2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作为细胞代谢原料取单个肝肿瘤细胞进行培养,获得细胞群的方法不属于克隆培养法乙细胞在原代培养过程中,最终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A. B. C. D.参考答案:B5. 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其同学以萝卜叶片为材料做了下面的实验。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设置乙组作为实验的对照 B两组叶片的生长状况要相同 C两组叶片左右侧的涂点位置可以不相同 D一段时间后,如甲组右侧涂点的放射性比乙组强,则结论成立参考答案:C6.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参考答案: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材料,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7.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B.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结构,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C.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和糖类合成的“车间”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没有线粒体的细胞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参考答案:B8.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参考答案:(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详解】(1)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不容易遭到破坏,一旦被破坏,不容易恢复,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草丛),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低。(3)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9. 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复制的时期不同 B.子细胞的数目不同 C.染色体复制的次数不同 D.胞质分裂过程不同参考答案:D10. 以下各组中,具有相同的表现型的是(外界条件相同)( ) A、BbDD和BBdd B、AaCc和aaCC C、BBCc和BbCC D、ddEe和ddee参考答案:C11. 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参考答案:D12. 目前被大家公认的DNA分子结构模型是( )A单螺旋 B双螺旋 C三螺旋 D四螺旋参考答案:B13.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C. 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结构的水平结构参考答案:A14.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酒精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卡诺氏液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冲洗经卡诺氏液浸泡的根尖2次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染色,如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A. B. C. D. 参考答案:D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酒精和盐酸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错误;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正确;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的酒精溶液冲洗两次,用50%的酒精是充当解离液,错误;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染色,如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正确;综上分析,正确,选D。15.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参考答案:A16. 某动物的精子细胞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的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分别是A32、 16、 64 B. 32、 8、32 C. 16、 8、 32 D. 16、 0、 32 参考答案:A17. 如图中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比处血糖浓度高B.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比处CO2浓度高C. 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 可代表乳酸D.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若是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的代谢需要消耗葡萄糖,所以处的血糖高于处,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比处CO2 浓度高,B正确;若是骨骼肌细胞,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B 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8. 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参考答案:D19. 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A菊花花瓣细胞培育出菊花新植株 B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 C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 D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后培育出植株参考答案:B20. 下列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纤维素 淀粉 A B C D参考答案:A21.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其原因是A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 B发生的频率大 C能产生新基因 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参考答案:C 22.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用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 烟草花药离体培养得到了单倍体植株A B C D参考答案:B23. 图是某生物的精细胞,据图判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 B. C. D. 参考答案:B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相同;或由于四分体交叉互换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部分不同。24. 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