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中,基层干部面临的七大困惑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首先,理论学习时间少,政策存在模糊性,理解执行不到位。调研发现,基层干部普遍缺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的领会较慢。一位基层干部说,“政策文件白天基本上没有时间看,都是中午休息时抽空看看;白天一般都不可能定下心来看文件,只有晚上才可能坐下来梳理一下”。对政策学习的欠缺常常导致工作中出现困惑和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系统性、纲领性的文件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工作中出现临时性、短视性或“一刀切”的做法。此外,部分制度设计和政策本身存在模糊性,给基层干部带来了理解和执行的难度。例如,基层干部反映,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在政府部门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分工模糊和工作交叉的问题。基层干部说,“工作苦不叫压力,协调不同部门以及过程性考核才是压力,必须尽快下达三定方案了,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政策执行限制多,工作目标有偏差,路径依赖创新难。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存在唯指标论、唯过程论的倾向。一方面,政策限制性大,基层干部很难依据地方情况进行创新探索,工作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完成上级指令”而非“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严厉的问责机制倒逼执行政策简单化,“一刀切”虽然饱受诟病,但也意味着不会犯错误。一位基层干部说,“基层工作就是宁可不办、办砸,也不能违反程序”。在此理念下,开展工作必然出现路径依赖,因为按照老方法一般不会出错,但同时也必然限制了探索和创新。其三,群众高度依赖政府,群众发动有困难,群众参与不积极。调研发现,群众在乡村很多工作中产生了明显的依赖思想,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有基层干部指出,“乡村很多工作是干部干、群众看”。调研显示,农民认为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主要靠村干部的比例分别达到37.3、53.5、54.6、76.6。有村民说,“村里大小事情都要靠干部,没干部什么事都办不成”。点此加群这种依赖性思维反而会加剧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冷漠,不少农民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等国家拿钱来振兴农村,导致基层发动群众存在现实困难。此外,群众在网络上看到其他地区的基层服务领先于本地,也会产生不理解或抱怨,给基层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困难。其四,资源配置倒挂,人财权缺乏,基础管理缺乏支撑。调研发现,基层干部都将人、财、权等资源的缺乏视作基层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五,督导考核频繁,指标空洞化,减负政策落地难。调研发现,督导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考核本身反而成为了基层工作的核心目标。一是检查暗访多。不同部门都频繁下基层,但他们一般只检查、不指导。二是过程考核重。现在片面强调工作留痕,不顾基层现实,使基层干部都变成了“表哥表姐”。三是评价体系空泛。一些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脱离实际,而且非常繁琐,老百姓无法理解,很难掌握真实情况。四是问责压力大。一票否决的事项过多过杂,属地管理与维稳政策导致畸形治理。一位基层干部指出,“上面下来检查主要是为了挑问题,常常会以少数村民的意见来否定基层工作,而不顾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其六,年轻干部彷徨,扎根基层难,心理落差大。其七,职业认同有危机,缺乏社会认同,基层心声缺乏表达。调研发现,基层干部长期与农村、农民打交道,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极易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形成职业认同危机。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基层干部的期待与困惑,深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认知,通过促进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建议,应加强政策文件的传达宣讲,加强和完善干部培训体系;政策执行应给基层留下一定空间,建立更加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应转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扭转农民等着政府拿钱振兴乡村的思维;资源配置应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给基层提供更多支持;应破解基层形式主义难题,通过系统性支持,化解基层年轻干部的担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