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语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难点: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学习提示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一、导入新课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三、背景介绍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中国的包身工制度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是近代西方资本家引进到中国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西方资本家在上海纷纷创办企业,并建立包身工企业制度。在讲英语的外国企业中,外方管理人员用 Peon 一词称呼中国工人,往往故意发成 (Pee-on),字面意思是在其头上撒尿,引申为下贱人士,有明确的侮辱性。在 1925 年“五卅”运动中,纱厂工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家害怕工人,就企图用包身工来代替成年工,欺侮他们年纪小没有斗争经验。据统计,1937年上海共有包身工达七、八万人之多,占上海纱厂女工三分之一左右。包身工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这些包老板是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拿摩温)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去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儿女骗去城中当工。包身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三年。愈是年龄小的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在包身期间所得的工资全归包老板所有,包老板只供食住。工资比一般工人低40%左右。大多集中在纺织厂工作。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景,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卖 身 契“立自愿书人,情由当年家中困难,今将少女自愿包与招工员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年月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四、知识支架文艺的轻骑兵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主要有三个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五、整体感知课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为主要线索,具体地记叙了她们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加上对“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的科学分析和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抨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和虐待中国劳动人民的罪恶,并指出中国的工人阶级终有一天会起来砸烂身上的枷锁,获得解放和自由。六、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七、文本探究1.作者在记叙包身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增强表现力度,试举例分析。参考提示: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及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2.有学者指出,包身工不仅拉近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距离,而且明确了报告文学和小说的界限。你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请加以分析。参考提示:真实性。夏衍曾说:“调查结束后,我反而觉得小说还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将她们的生活情况如实地报道出来,就足以说明问题。”因此,他选择了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在叙事的过程中,第三人称是主要的叙事视角,所有关于包身工这一群体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言行举止以及他人对她们的态度,如“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子笼一般”“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等等这样的描写,都是以叙事者的视角客观描述的,没有夸张和过分的想象,也没有对人物的主观情感评价。对人物的描写,不涉及心理活动而只是再现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将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反而更具有冲击力。文学性。报告文学另一大特征就是文学性。首先它具有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记叙和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合理穿插,在夹叙夹议中展示包身工的真实生活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其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身工的“褪色和油脏”了的短衫与带工老板的拷绸衣服的对比,把包身工比作墨鸭;再加上典型事件与生活背景的点面结合的叙述手法与充满个性的生动语言,都显示了报告文学所具有的艺术魅力。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这中间全用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衡接自然流畅。比如文章在写四点一刻被罵为“猪罗”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域里来的。文章在介绍了四点丰之后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资本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利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的、详细的介绍。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作分析。 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的。首先写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靠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5、“芦柴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作者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6.词语移用是包身工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集中体现为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两方面,试对下列加点词加以分析。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参考答案:“饲养”一词原本是用在动物身上的,而作者将其移用到人的身上,充分反映了自然灾害让包身工的父母穷困到无法养活自己的女儿。又加了双引号,以此表明那些父母并不是有意将自己女儿当动物来养的,他们也想为女儿带来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悲惨的现实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在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饲养”似乎都是一个问题。而这一现实却给了那些丑恶的带工老板以可乘之机。在“饲养”一词中读到的是无数父母的辛酸与苦痛。“慈祥”一词原本属于褒义词,但作者在文中却将其移用为贬义词,将老板为包身工们提供猪食一般的粥菜看作是一种“慈祥”,但这“慈祥”的背后,却是带工老板想要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原本也属于褒义词,但作者却说那些猪食不如的粥菜是“佳肴”,作者有意为之,实则暗含讽刺,以此来反映包身工要想吃上粥菜是多么不容易,以及粥菜的粗劣难吃。7,包身工一文布局错综,但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露刀斧之痕,过渡手法功不可没。请结合全文,分析过渡手法的妙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