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思考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渠道,是切实为人民办实事的一种创新实践,是高校创新实践育人方法的有效探索,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能助力大学生党员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服务于人民的宏伟目标。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由党员自愿参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开展无偿性、实效性、灵活性的公益活动,是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党员对志愿服务重视度不高、长效性不足、规范性不强,导致党员志愿服务遭遇困境,应以“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觉悟、以“科学服务培训”树立志愿服务的自觉意识、以“健全基层组织制度”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积分量化考核制度”确保志愿服务规范发展,借助这些有效措施,防止党员志愿服务成为“摆设”。一、高校学生党员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志愿服务是“不为回报、甘于奉献”,愿意花费个人时间和精力做好服务工作。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者。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先进群体,既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志愿服务的“先行者”,所以大学生党员要成为志愿服务的示范者,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第一,志愿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基于党章规定,党员干部需要发挥先锋作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党员与社会对接,一心奉献、不为索取,能够体现党的基本要求,践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是党员干部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所以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是共产党性质的外在表现。第二,志愿服务与党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志愿服务不是依赖外界压力,而是要源自内心,具有非强制性,以自愿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高校学生党员更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奉献心、担当心承担自愿服务重任。同时,高校学生党员理想境界崇高,但精神世界不易展现,志愿服务恰恰给党员提供了展示精神世界的平台,让高校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彰显崇高的精神信仰,体现出党的先进性。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困境解析(一)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重视度不高。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度不高,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明确认知,尚未意识到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一是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党员存在“跟风”现象,听命受令,都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安排下,参与到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和服务不强,在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表面工程”的做法,对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理念认识度不够,没有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导致志愿服务“变味”。二是志愿服务效果不佳。因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听从组织派遣,所以,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过度依赖组织“指挥棒”的调配,存在被动参与的问题,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甚至偏离志愿服务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距离。(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性不足。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和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希望志愿服务能够减缓社会治理压力,要求党员干部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积极主动投身志愿服务队伍。大学生党员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更应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但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没有形成常态化,多集中于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比如雷锋纪念日、助残日、环保日等,志愿服务形式简单,导致党员志愿服务随着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项目需求的结束而中止,未能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同时,党员志愿服务存在形式主义,未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出发,往往存在“动静大、效果差”现象,大量志愿服务浪费在领导讲话、开会商议阶段,真正的服务时长远远不足。此外,在党员志愿服务内容方面较为单一,往往都是去看望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区域、开展慰问演出。这种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的志愿服务并没有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三)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创新性不够。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一般通过线下实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哪里有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就奔赴哪里的惯性思维。志愿服务方式过于简单,途径单一,这种重线下轻线上的志愿服务,没有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服务方式未与时俱进,创新性不够,存在志愿服务“一阵风”的现象。网络志愿服务存在空白现象,网络教育阵地没有得到充分开拓和占领,致使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途径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局限了高校学生党员施展本领的空间,不利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志愿服务。因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创新性不够,势必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应该突破思维困局,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开辟网络志愿服务渠道,挖掘网络志愿服务功能,完善志愿服务途径,创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开展线上和线下“并驾齐驱”的志愿服务。(四)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规范性不强。志愿服务强调志愿服务主体的高度自愿,容易产生组织性不强、规范性不强的问题。由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宽松现象,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大学生入党后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再加上他们各自能力和水平差异,在志愿服务次数、时间上缺乏固定,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较为随意,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偏低,志愿服务的效果难以凸显。同时,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组织规划,往往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志愿服务效果一般,在缺乏组织规划的前提下,志愿服务流失率呈现上升趋势,党员志愿服务中途退出现象较为明显。此外,由于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性不强,党员在开展志愿服务中存在利益受损现象,无法得到相应的身心保障,甚至会被当作无偿劳动力肆意使用,会对党员的心态造成影响,不利于规范开展志愿服务。三、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质量提高对策(一)借助“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觉悟。要筑牢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之基,关键在于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大学生的“主餐”。一是善用教育平台。把强化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规定动作,主要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青马工程、党课团课、讲座讲坛、政治思想理论课、形势政策课、课程思想等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大学习,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促使“规定动作”做到位。二是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党员乐学乐做成为特色动作,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菜谱”,吃出地方特色;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弘扬元帅精神、明翰精神、半条被子精神等,继承革命传统,开展党团主题活动和红色教育实地考察学习;学习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开展青年团活动,推进凡人义举志愿行动。突出“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新要求,推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心走实,增强大学生党员对新思想、新理念以及志愿服务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将个人理想同奉献社会紧密结合。(二)借助“科学服务培训”树立志愿服务自觉意识。有些大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应通过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于自身、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首先,培训大学生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党员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应保持心怀仁爱、善良奉献之心,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自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一旦党员具备“以人为本”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就会更加主动,也更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其次,强化党员志愿服务理论知识。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仅仅靠热忱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确保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符合要求,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防止出现“帮倒忙”的现象。此外,党员志愿服务要重视实践经验。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党员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关键在于实践,不断参与志愿服务是提升实践能力的优选途径,在志愿服务中总结经验,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校正,将志愿服务当成自身学习、实践和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真正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达到志愿服务去“摆设”的成效。(三)借助“健全组织制度”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性不足的现象,需要健全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形成管理体系,为督促大学生党员长期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支撑保障机制。首先,强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志愿服务虽然具有非强制性,但通过党员志愿管理能够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性,有益于更好地发挥党员志愿服务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设立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党员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库,便于与他们进行即时沟通,提高志愿服务的协调水平。同时,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平台中可以筛选适合自身的志愿活动项目,便于自己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匹配效率。其次,精心组织策划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需要进行精心组织、严密策划,提高志愿服务效果,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了解不同党员的优势和特长,匹配与之相应的志愿服务,确保志愿服务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针对党员志愿服务进行总结,告知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让他们汲取经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最后,健全党员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应积极构建激励机制,即便党员志愿服务不为索取,但大学生党员处于理想信念的塑造期和人格品质的完善期,志愿服务事业不能仅依靠他们的爱心和热忱,也需要利用激励机制,以激励机制作为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在志愿服务中作出贡献的“助推器”,并给予相应的表彰。同时,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应广泛用于有关大学生各类先进或优秀个人的推荐评选和奖学金评定,以及就业推荐等各领域,激发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当志愿服务与党员个人发展产生紧密关联时,党员志愿服务就不会成为“摆设”。(四)以“积分考核制度”确保志愿服务规范发展。由于高校党员志愿服务规范性不强,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可通过积分考核制度,促进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首先,制订高校学生党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基于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基本内容,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时间、频次、质量,设置相应的服务积分,党员志愿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中,依照完成情况获得相应的积分,并纳入民主评议党员中,进行年终评比,根据党员获得的积分情况,评选出年度最佳志愿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其次,树立党员志愿者典范。任何志愿服务都需要树立典范,通过榜样作用督促其他党员依照标准开展志愿服务。基层组织应积极树立党员志愿服务典范,并对榜样人物进行宣传,积极号召党员学习和效仿典范人物,提高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最后,保障党员的合法权益。志愿服务由党员主动参与,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在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坚决保护党员自身的合法利益,确保党员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不存在侵犯个人利益的现象,切勿让“献爱心之人伤透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权利,一旦党员权益遭受侵犯,应通过多元渠道维护合法权益。四、结语高校学生党员是社会志愿服务统一体的中坚力量,是高校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而培养的人才,储备的智慧力量,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服务力量。要不断提高党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在大学生党员的学生时代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形成道德浸润的育人氛围,完善和规范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使大学生党员自觉将志愿服务纳入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范畴。并且,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要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影响并带动身边同学积极参与志愿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