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红烛 闻一多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2.概括作品内容,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和意象意境,品味古典意象“红烛”的新含义,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3. 感知诗人的报国志向和奉献精神,理解青春的困惑与希望。教学重点1、 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体会闻一多的诗歌艺术。2、 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教学难点1、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体会闻一多的诗歌艺术。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了解情节结构,进而把握情感和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1、了解新月诗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脸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物影像的轮席,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遷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后期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2.了解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学习过程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精神:坚持 执着 奉献红烛形象火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牺牲自我泪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忍受被摧残的痛苦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作者闻一多和他笔下的红烛有何联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红烛。二、 介绍作者及作品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 沉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影响颇大。 1922年,诗人远赴美国留学,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1923年,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诗人写下红烛,作为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 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若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攻治腐败、经济调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米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木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若历史的抉择,思考者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三、 互动研讨、理解诗意。第一诗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意转化:红烛,是这么的红,诗人(我)的内心赤诚如红烛之光。“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火热的内心,将所咏之物和所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并深情地发问。 自问 第二诗节 交待烛的特征:成灰、放光、烧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诗人采用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第三节:交待烛的特征:成灰、放光、烧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诗人否定了自己的疑问,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二、三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自悟 “然后才放光出?”第四节:交待烛的特征:可烧。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活着要让生命之火燃烧。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自励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第五节:交待烛的特征:发光伴随着泪流。(承上启下)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注意力转移:发光 泪流 (蜡炬成灰 泪始干)自答第六节 交待烛的特征:烧的不稳导致泪流。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诗人一番求索,得知:红烛泪流,是因为“烧的不稳”而“急得泪流”,而不是怕牺牲。“急”强调诗人因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后,不能给世人创造更多的光明,所以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泪流。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体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自答第七诗节 诗人对红烛流泪的劝慰。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尽管有“残风”,诗人依然鼓励红烛泪流,不要矛盾痛苦。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因为泪流也是有助于世人的:它能“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为祖国奉献的决心。自答第八节 烛的特征:泪流、灰心。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表现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体现对红烛的同情。 自勉第九节 烛的特征: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红烛闪光的品格精髓: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依然矢(sh)志不移,忠贞不贰。这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也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为理想而奋斗,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与开头李商隐的诗句相呼应,并卒章显志。表明诗人愿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自勉四、探究诗歌的主旨1、诗体:咏物诗托物言志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2、托“红烛”言何志?如何言志? 诗人托物言志,借用红烛精神的提炼,勉励自己保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将自己投身于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爱国斗争中的崇高志向。诗句对“烛灰”和“烛泪”进行生动地描绘,蕴含了诗人强烈地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也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五、归纳概括文本特色(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3)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假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注重其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适配,注重押韵格律。 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五、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如果说郭沫若是浪漫的诗人,像神仙天使一样站在天上俯瞰一切,其激情是纯粹的,其想象是浪漫的,那么闻一多则更像立足人间的斗士。闻一多在这首红烛里也质疑:一定要通过牺牲、奉献来为人间燃烧光亮吗?也困惑:一定要在放出光燃起火时伤心流泪吗?但经过诗意的思索,经过反复的咏叹,他最后在内心真正接受了红烛的牺牲、奉献精神,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鼓舞一切像他一样奔赴在革命道路上的人。六、 作业 1、诵读诗歌 1、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教后记5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