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学校_ 年级_ 姓名_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AHBH+C2HDH22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体积比约为B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燃料C属于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PM2.5、二氧化碳等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D原子体积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ALa和稀盐酸BLa2O3和稀盐酸CLa(OH)3和稀盐酸DLa(OH)3和氯化钾溶液5某药品说明书中有: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这里的碘、镁、锌指( )A原子B元素C分子D离子6硫酸化学式为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SO4中H、S、O元素的质量比是2:l:4BH2SO4中H、S、O的原子个数比是1:16:32C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2+16)4DH2SO4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氮元素B氧元素C硅元素D铝元素8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D钢丝用于作导线9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量5.5mL液体B滴加液体C称量10.05g固体D放块状固体药品10下列有关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法正确的是()A取用液体药品时一定会用到胶头滴管B在加热液体实验中,液体试剂的取用量最多是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没有说明液体试剂的取用量时,一般按45毫升来取用液体试剂D定量量取50mL以下的液体试剂,都用50mL的量筒1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B过滤和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C蒸馏或用活性炭吸附均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1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A因为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白光,所以可用于制作照明弹B因为石墨能导电,所以常被用来制造电池电极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充入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存期限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常用作燃料13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 E 和 40 克的纯净物 F 按如图的微观过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可生成 44 克 G物质和 9 克 H 物质。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9 克 H 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2 克BG 和 H 的分子个数比为 1:2CE 为含氧化合物DE 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 1:114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氦气作保护气 B酒精作燃料 C液氮作冷冻剂 D氧气用于呼吸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KClO3和MnO2固体B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C水的电解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6下图是某课外小组设计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图,请依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填代号)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填代号)其中可选择的共同仪器是_(填仪器名称)。(2)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为_。(3)上述装置中有一套用于制氧气是不合理的,该装置为_(填代号),装置中的不合理之处为:_;_。17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的名称:_。(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装置还缺_;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3)若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实验时,先在锥形瓶中添加_,再从长颈漏斗添_;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若装置B中反应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_(选序号)。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加热反应物(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装置,若使用装置E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_(填“c”或“d”)通入。18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1)实验A:通电后,乙中产生的是_;(2)实验 B: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只答一条):_;(3)实验C: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过滤速度很慢,可能的原因是:_;(4)实验D:写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反应类型是_。19如图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先夹紧弹簧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在没有冷却到室温时,就松开弹簧夹,能达到实验目的吗?若不能,请分析原因。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20(8分)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和葡萄糖酸锌都是日常使用药品。(1)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图中葡萄糖酸锌化学式已不完整,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葡萄糖酸锌的化学相对分子质量是455,则葡萄糖酸锌化学式氢原子右下角的数字X值为_,若儿童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_支。(2)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A 1-9a B 1-8a C 12a D 8a(3)计算多少克乙酸(CH3COOH)中含有2.4克碳元素?_(请写出计算过程)。21(8分)青少年每天都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经过吸收分解后,在人体肝脏内合成尿素CO(NH2)2 ,再经过人体的皮肤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温馨提示:相对原子质量在试卷开头已经给出)(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2)尿素中碳、氧、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3)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22(9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探究。【问题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的选择在 KClO3、H2O、H2O2、NaCl 这些物质中寻找到制取氧气的原料,肯定不能作为原料的物质是_,说出你的判断依据_。【问题二】设计实验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可能用到的装置:(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填字母);反应前后,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是_(“不变”或“变大”或“变小”)。(3)为了得到稳定的气流,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应选择_(填字母)组合成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4)某同学用 C 装置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写出一种即可);实验结束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甲熄灭酒精灯 乙.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丙.松开铁夹,移走试管(5)若用D 装置收集氧气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底部的原因是_,如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由_端(填“a”或“b”)通往。【问题三】计算制取一定量的氧气所需原料的量现要得到 19.2g 氧气,理论上需要分解_mol 的氯酸钾?(写出计算过程)【进行分析与比较】比较用过氧化氢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填序号)I.发生装置相同 II. 都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III.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VI. 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23(10分)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利用如图所示流程来净化水,最终制成蒸馏水。请回答以下问题。(一)、(1)操作的名称是_ ,该操作的装置如图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 b_(2)该装置图中存在明显错误,指出其中的两处:_ _(3)操作过程中,发现液体流速一直很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二)、操作主要是除去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_,此过程体现了该物质的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三)、通过操作_(填操作的名称)即可得到蒸馏水,蒸馏水是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四)、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填字母)A实验室的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C化肥和农药的过度过度使用D煤炭脱硫后燃烧,减少酸雨对水源的污染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D2、D3、D4、D5、B6、D7、B8、A9、D10、B11、D12、D13、D14、C15、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6、B C 带塞子的试管或带铁夹的铁架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