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专题培训讲座讲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抓住碳达峰窗口期、攻坚期、机遇期,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河南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和举措,是“十四五”时期把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背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和中国国情。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经历了从深化认识到实践行动的过程,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联合国从1979年开始推动气候变化合作,至今已有40多年。全球共同努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主要有联合国大会、京都峰会、哥本哈根大会、巴黎气候会议等四次比较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92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法律文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是在这次大会上确立的。1997年的京都峰会,183个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覆盖全球80%的人口,达成了广泛的共识。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我国政府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在会上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国家历来说到做到,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亦是如此。实际上,全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累计下降了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2015年的巴黎气候会议,通过了巴黎协定,确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步入新阶段。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清晰明确。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即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倡议新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碳达峰、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有关。温室气体,是指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于大气中的气体,能使地表平均温度不会剧烈变化,稳定在15左右,适宜生物生存。然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同样会给地球环境带来不可逆影响。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会使全球气温升高、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物种灭绝等问题。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然后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达峰涉及的边界初期为能源活动所产生的排放,关注点是排放趋势,暂时不强调净排放量。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1.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2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3%。与此同时,部分国家的民粹主义兴起、贸易紧张和贸易壁垒加剧,从多方面对现有的能源供应格局产生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愈加政治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受限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我国能源供应端将实现从“黑色、高碳”向“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能源装机占比将大幅提升,能源消费增量将主要由清洁低碳能源供给,电网将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将大大提高。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基本实现电气化,能源系统实现净零排放,化石能源消费基本清零,新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供给来源,能源安全将得到充分保障。2.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焦点话题,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对待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2015年之前,发达国家凭借早几百年的工业化先发优势,在工业与制造业上、绿色低碳技术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代差,借口“应对气候变化”,打造限制工业发展的规则,限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升级。第二个阶段,2015年以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领头羊美国一起,推动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这代表中国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及环保观念、能源战略都完成了“革新”。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我国锂电池、风能、光伏等产业实现弯道超车。2020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4820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37%,光伏累计装机量、新增装机量、多晶硅产量、光伏组件产量,已分别连续6年、8年、10年、14年位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利数量占全球比重超过29%,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一些发达经济体利用其技术优势,试图以碳关税等手段构筑新的贸易壁垒。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惕,坚决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文明都是通过向自然索取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原始文明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农业文明中国是领先的,工业文明中国落后了,现在我国正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奋起直追,努力做引领者。生态文明以可持续能源作为能源基础,提倡适度、低碳、健康和有品质的消费模式,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其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繁荣。从历史上看,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财富在许多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积累,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由于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三次“黑色风暴”(沙尘暴)的发生,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刮到东海岸,带走3亿多吨地表土壤,毁坏数千万亩农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间,每年向南延伸50公里,1920年到2013年,沙漠面积扩张了10%。从当前情况看,情况也并不乐观。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3月中旬南极多个气象站升温近40,与此同时北极部分地区也经历了异常偏暖的情况,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30。从我国情况看,由于偏重的产业、偏低的能效和高碳的能源结构,环境问题日趋凸显。以2020年全国能源环境相关数据为例,我国万元GDP能耗约为0.5吨标准煤/万元,也就是说每产生1万元GDP,中国要消耗0.5吨标准煤,约为美国的2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3倍。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35个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比达到了40.1%。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暴雨洪涝灾害偏重,暴雨、大风、冰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出现最大日降雨量624.1毫米,接近全市平均年降雨量(640.8毫米),灾情极为严重,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上述事例和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4.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气候问题,其实质是全球发展空间问题。从全球各国碳达峰情况看,目前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欧盟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则在200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可以很从容地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增长脱钩,并且距离2050年实现“碳中和”有大概45年到70年的时间来过渡。从碳中和承诺情况看,欧盟于2019年年底发布欧洲绿色新政,美国于2020年6月发布气候危机行动计划,全球目前有131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后期。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为84.3%,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但其中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消费占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按照目前的测算方法,煤炭折算吨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6吨,油品为1.73吨,天然气为1.56吨,排放数值有较大差距)。我国距离承诺的碳达峰目标只有不到10年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庄严承诺,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必将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三)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1.国家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双碳”工作,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双碳”工作作出系统安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国家一系列安排部署上看,国家对“双碳”工作有着深层次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要求我们做的,是我们从实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改善城乡生活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等方面综合考虑,自己要做的事。正如前述,自2015年以后,我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步从跟随者向领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变压力为推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危机为新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体量大,但能耗高、排放高、附加值低的产业占比较高,同时能耗低、排放低、附加值高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随着经济贸易“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倒逼我们要加快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2)稳妥有序。在推进“双碳”工作时,有的地方认为2030年是发展高耗能产业的“窗口期”,甚至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意图抓紧攀登碳排放新高峰,想着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降碳。有的地方搞运动式降碳,脱离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盲目追求低碳发展,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必须坚决防止和纠正。(3)统筹协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策略上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