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5页 / 共48页
第6页 / 共48页
第7页 / 共48页
第8页 / 共48页
第9页 / 共48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案例(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6篇)2 0 2 2-1 2-1 2 将相和教 学 案 例(精 选1 6篇)将相和教 学 案 例 篇1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执教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长文短讲,透过三个小故事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案例描述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将相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将相之间开始为什么不和?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学生自由看书、标记相关语句,老师巡视。)生L我找到了:廉颇很不服气.下不了台!主要是廉颇妒忌蔺相如,所以会不和。生2:我还看出蔺相如处处让廉颇,避免激化矛盾。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认为廉颇的话有道理吗?请结合完璧归赵、漫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来说说蔺相如当时的表现,并且讨论一下:蔺相如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学生读书,讨论。)师:谁能说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上有什么表现给你的印象很深刻?说明蔺相如有什么特点?生3: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生4: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不仅勇敢机智,还热爱祖国。师:淹池会是双方首脑会晤的高层对话会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人拥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气礼貌的,你认为蔺相如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出格吗?生5:秦王先失礼叫赵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记载,侮辱赵王,导致蔺相如要怒发冲冠,要求秦王击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维护国威。生6:说明蔺相如有胆识,让秦王再吃败仗。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淹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来的故事负荆请罪发生之前,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为什么?生7:他不想将相不和,他是为了祖国(生读蔺相如的话)。生8:说明蔺相如热爱祖国,顾全大局。师:廉颇将军呢?他又是个什么人呢?生9: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师:廉颇知错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着荆条去请罪?难道他不怕丢人吗?再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学生讨论,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意义。)师:将相和有什么重要意义?生1 0:有利于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生1 1:将相团结,就会让赵国日益强大。教后反思在小学教材中,将相和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对这类课文,老师一般采取长文短讲的办法。那么既然是短讲,就要求老师懂得必须取舍。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强化人物的办法,让学生通过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个性等,从中走进人物的心灵;对次重点人物廉颇的理解,也通过他在负荆请罪故事发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两人的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体会主要人物蔺相如的思想境界,进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抓主干、去枝节,这是我教学长文的一贯做法。如果在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思维容易紊乱,对课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始终注意对教学细节进行细致推敲,围绕不和到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读议结合,探究人物的思想个性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就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教学此课时的一个设想。当然,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做适当调整,我在学生理解问题不清楚时会放慢教学进度,但决不会越俎代庖。因此,教学 将相和一课时,我比预想的课时多花了一课时的时间。我想:只有学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这种内在联系后,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对探究文本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多花点课时来学习,时间也花得不冤枉。将相和教 学 案 例 篇 2【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同学们把完璧归赵排练成了一个课本剧,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在一次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吧!好,有请各位小演员.欣赏课本剧表演。同学们,他们表演的棒吗?让我们在一次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吧!同学们,这节课蔺相如又会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又会出现哪些人物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二、学 习“淹池之会”1、用 自 己 喜 欢 的 方 式 读“淹池之会”部分,边读边思考:课文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回答: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不畏强暴。)2、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默读这部分,用曲线划出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表现人物品质的动作来。3、指名回答:引导:那么,同学们,堂堂一国之君竟为对方弹奏乐器,的确是有失体面,而,聪明的蔺相如不惜以死相逼,让嚣张的秦王为赵王击了一下缶,我们从中难道仅仅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吗?还明白了什么呢?(对,更重要的是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那 么,你们认为蔺相如有资格官升三级吗?但是,同学们,你们忘了一位幕后英雄。谁?没有这位幕后英雄,赵王能够安全返回吗?为什么?(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4、评书表演。5、小 结:没有廉大将军的鼎力相助,或许秦王就会致人于死地。可见,只有廉颇与蔺相如的团结一致,才能保证赵国的安全。但是,他们能这样一直和睦下去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二三、学 习“负荆请罪”1、“负荆请罪”部 分:默读这部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谁?用不同符号标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读一读划的句子,仔细体会,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特别告知:允许前后左右窃窃私语。)2、组织反馈。3、小组合作:丰富人物对话。4、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四、总结延伸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有什么共同点吗?你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2、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是收获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考虑。【反思】将相和(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 史记中 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福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将相和教 学 案 例 篇3本课是根据司马迁 史记中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淹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案例: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自由结组,分别把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课本剧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编剧、导演、演出,中间可以加上合理的符合课文内容的想象,在第二课时,我就让学生们把自己排练的课本剧表演出来。第二课时:师:上节课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认真的排练,我真想马上就看到大家的表演。怎么样?这节课咱们就来观赏观赏吧!(第一小组表演 完璧归赵)(话外音: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召集到宫殿里,说:寡人收到了秦王得信,他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诸位爱卿以为如何?一大臣施礼说道:大王,秦王恃强凌弱,他一定不会拿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您可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另一大臣说道:大王,如果咱们不答应,恐怕秦王恼羞成怒,派兵进攻我国啊!又一大臣道:大王,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忙说:宣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事情经过后,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想想:也只好如此。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到了秦国,晋见秦王,向秦王叩首呼道: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傲慢地说:平身。和氏璧带来了吗?带来了。快呈上来!秦王双手捧着璧左看右看,不住口地称赞:哎呀!真是好哇!这璧真是好啊!蔺相如见他并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忙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到了柱子旁边,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就要举起和氏璧向柱子撞。秦王忙拦住说:此事好商量,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来,把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乃无价之宝,得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能把璧交出来。秦王只好同意。出了宫门,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装,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在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晋见秦王,大大方方的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第一小组的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然后,同学们又表演了涌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一组的同学的表演都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反思:本课故事性强,而且故事情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所以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当学习的主人。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排成课本剧,把自己对课文主要人物的理解充分表演出来,这样做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好处: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文中的小故事,同学们非常喜欢读、爱读。听说老师让他们自己把课文演出来,都异常兴奋。为了自己的小组能演出成功,他们每个人必须认真地吧课文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物性格。所以,在第一课时时。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里,认真地学生字、读课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2、培养了学生地团结协作能力。每一个小故事都需要整个小组地所有成员共同来完成,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以组长为中心(当然组长是由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组织能力地学生来担任),同时组长也必须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共同编剧,然后在组长的导演下,排出课本剧。在排练和表演的时候,大家必须配合默契,这样才能演出比较成功的课本剧。3、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我对大家的要求是要加上合乎历史的想象,所以同学们必须根据自己对当时历史环 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