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0111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审题指导】材料引用了不同的人对于“春江花月夜”所呈现出的美的不同观点“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而“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引出了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引导考生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立意,如“美丽需要映衬”“各美其美,独立成美”或者“映衬与独立交相辉映,合成大美”等。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的内涵,“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活出人生之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活出人生之美”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活出人生之美需要我们融入集体、相互映衬;需要我们坚定内心,活出自我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张梅“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以及陈果教授“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言论,论证独立之美的内涵。也可以列举伯牙在钟子期的映衬下弹出世间绝唱,成就高山流水的美谈以及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魅力的例子,论证映衬之美的内涵与意义。【立意参考】1.各美其美,独立成美。2.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3.在映衬中凸显自我,于独立中彰显个性。4.兼顾独立与映衬,成就人生之美。【优秀范文】你,且美且独立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对于“春江花月夜”的断句,多数人的观点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水多么澎湃深情,花香月明的夜多么浪漫合乎时宜。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的心。我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光闪闪的代表成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明亮、璀璨。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为风景,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有谁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我想,当有一天,你也成为人群中受人瞩目的风景,能于千万人中辨识出你一身的,是你微笑和成熟的面孔;能于千万个灵魂中独立出你一人的,是你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且高贵的性格、修养、思想。你自身的美好,只与你的本真有关,与形容无关,与修饰无关,与自身以外的世界无关。就像,如果你是一条江,你的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无关;如果你沉醉于夜,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无关。揆诸当下,且看林清玄先生在拿遍所有大奖之后转身离去,在与自己的独处中学佛参禅,温一壶月光下酒,俯瞰百合花开,细品桃花心木,独留潇洒背影人间;君不见陈贝儿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个体独立张扬的美你内心一定有某种火焰,将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当你内心的炽热与时代的观念矛盾时,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舍弃人际交往时,不妨大胆些,保持自我的独立,与万千个独立的自我一起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你,且美且独立。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从观点表述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题,不可偏离。第一,“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种种“具象”的一种“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因此它是写作时不能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劣、长短等,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如何看待“人们对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第二,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每个观点两句话内部形成前因后果关系。从前一观点而言,其成立的内在逻辑在于:辩论让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交锋,让不同看法进行比对,以明真假,辨善恶,现美丑,从而激浊扬清,让道理统一于符合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层面。从后一观点来看,有说服力却难以改变对方立场,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方立场之坚定,每人都固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认识生活的逻辑、对生活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自己所谓的“说服力”也可能仅仅是自己相信坚守的立场和逻辑,可能因自己的认知缺陷和偏误,导致“说服力”不强而不自知,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同人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加上人人固守自我,因而难以达成理解上的和解、认同或一致。再仔细看,前一观点说“通过辩论统一认识”,“辩论”是途径,而“统一认识”是目的;细看后一观点,“沉默”其实是“难以改变对方立场”后采取的做法。综合看,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也有统一之处,即改变对方立场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对立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方式的区别,即辩论和沉默的区别;二是结果的区别,即前一观点中辩论双方可能达成统一或者达不成统一,后一观点中则达不成统一。“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可见辩论的价值恐怕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在于把不同的认识统一起来,而在于让真理越辩越明,来求同存异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认识、观点和立场。“沉默”,大意为“不说话”或“不爱说话”。“不说话”不等于对不同观点没有判断和选择,可能恰是对某种观点立场的无声的反对和无法改变的无奈,也或者是某种限度之内的默许。“不爱说话”也不等于没有对矛盾想法的思维纠葛、碰撞,可能是不屑于改变别人观点的无奈或愤怒;也可能是苦于找不出摒弃假恶丑以回归真善美的观点立场之办法和策略时的苦闷、无助。辩论和沉默看似不同的选择,也可能都是面对错误立场观点的反对和不赞同,还可能是对道理、真理的不同坚守方式。写作时应当站在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分析为何会采取“辩论”或者“沉默”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再进一步阐述何时何事面对何人可以“辩论”,哪种情况下“沉默”。最后要论述清楚“辩论”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沉默”不应是不敢发声的怯懦。【立意参考】1.学会辩论,成就人生。2.当辩则辩,当默则默。3.懂得辩论,展现自我。4.沉默也是一种反击。【优秀范文】理越辩越明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存异。我认为,在交锋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精,吐故纳新。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涟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同时对熟悉的事物保持清醒。主体先分析因为陌生事物的特点,致使我们心存畏惧,不想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克服畏惧心理,勇敢地进一步探索陌生事物;再分析熟悉事物的特点,因为熟悉往往让我们失去兴趣,因此说,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要保持清醒。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立意: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