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第一节 肉鸡产业生产发展历程及现状一、肉鸡产业发展历程(一)我国养鸡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养鸡历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时间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我国的养鸡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王生雨等,2003)。据1963年我国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京山屈家岭一书中报道,在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出土了陶鸡,经鉴定为公元前(2695士195)年至公元前(2635195)年的遗物,这表明4500多年前,鸡已在长江流域普遍饲养;据1981年我国考古学报报道,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鸡的上膊骨、尺骨、锁骨、胫骨和跻跻骨等,推断为公元前(5405士100)年至公元前(5285士105)年的遗物,其中14个潞跻骨的长度为78.7mm,范围为7082mm,与红色原鸡的附跻骨范围6268mm比较,已大为增长,这表明出土鸡骨的鸡已不同于野生世代的鸡,而是被驯化增大了体型的家鸡了;又据1984年考古发掘研究中报道,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出土了鸡的跻骨,经放射性碳元素分析,证明为公元前(5953士480)年至公元前(5495200)年的遗物。这远比西方一些学者所谓鸡是公元前2100-2500年在印度驯化后与公元前1400年由传到中国的说法提早了四五千年。利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万年)、河北磁山遗址(距今约7500年)和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山东王因遗址(距今约4500年)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共35块鸡遗骸,通过线粒体DNA分析方法发现,黄河流域古代鸡遗存与现代家鸡、原鸡在遗传背景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这说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早在距今约1万年的时候就有现代家鸡的原始个体,且遗传信息在人类文明的传递过程中得到传播和延续。研究结果提示,早在全新世早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就已经出现家鸡的驯养,且这些家鸡的遗传基因已传递到现代家鸡的品种之中。(二)我国肉鸡业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养鸡业一直处于农家副业、粗放饲养、自生自灭状态,加上不断出现的天灾人祸,养鸡业发展十分缓慢。纵观新中国成立后肉鸡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61-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肉鸡生产发展缓慢。肉鸡养殖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第二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79-1996年)1978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独立自主市场主体的形成,我国所有制经济和生产体制出现了新的格局,肉鸡业在改革发展中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从1984年开始,中国现代肉鸡业迈开了成长的第一步,涌现出一批中外合资企业,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品种、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高位嫁接”。例如泰国正大集团(CPGROUP)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进入中国,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合资饲料厂。围绕饲料的生产和销售,正大集团还在中国建立了配套种鸡场及多级技术服务体系,并采取由中方联营公司与农户签约,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饲养技术,按预定价格回收成鸡等方式,推动各地养鸡业的发展和带动饲料销售。这种经营方式很快为国内众多企业所采用,出现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饲料养殖企业。中国肉鸡业在改革发展中进入专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1997-2006年)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商产品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始在我国显现。我国畜禽养殖业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阶段。畜禽养殖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我国黄羽肉鸡生产呈现出由南到北快速发展的趋势,占据了肉鸡生产的半壁江山。第四阶段: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阶段(2007年至今)20世纪末期以来,面对饲料资源和劳动力短缺、能源价格上升、畜禽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畜禽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国家积极探索建立保障畜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农业部启动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工作,我国畜禽养殖业逐步由小规模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型,产业整合速度加快。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肉鸡饲养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发展的速度加快,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综上所述,我国的肉鸡业1978年以前发展缓慢,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1979-1996年,是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奠定了其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肉鸡生产则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二、肉鸡发展总体水平我国是肉鸡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鸡出栏量世界第一,鸡肉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肉鸡养殖业发展较早地融入世界肉鸡养殖业发展的潮流,引进国外优良肉鸡品种和先进生产设备,吸收国外饲养管理经验,目前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建立了“公司+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加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从业人员过千万,年创产值3000亿元左右,还带动了饲料工业、兽药和疫苗生产、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肉鸡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肉鸡生产强国。目前我国人均肉鸡产品消费量与世界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肉鸡产品的国内市场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肉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原因:禽流感等疫情对肉鸡产业的冲击;药物、重金属残留困扰着鸡肉出口贸易;饲料原料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畜牧养殖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因此,中国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肉鸡生产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畜牧统计中,只有家禽类作为整体的相关数据,没有肉鸡分项数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除个别年份外,我国肉鸡存栏量、出栏量和肉鸡产量基本上都呈增长趋势。(二)生产组织形式目前我国肉鸡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公司纵向一体化生产集种鸡饲养、商品鸡生产、饲料加工、屠宰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环节为一体,每个生产环节受联合体的统一控制和平衡。由于生产规模庞大,饲养管理和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这种生产形式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很强。这种类型的代表是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都肉鸡公司等。2.合同生产表现形式是以一个屠宰加工或饲料企业为龙头,带动周围的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农户进行生产,各生产环节各自独立,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在一起,紧密程度较低,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国内最为普遍,并且“公司+农户”是我国肉鸡合同生产的最主要经营模式。3.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贫困地区以这种形式为主,生产条件低下,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由于其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对市场的波动不敏感。(三)生产规模和集约化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肉鸡产业已经从简单的养殖户合同饲养发展到现在集种鸡繁育、饲料生产、商品鸡饲养、屠宰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环节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北京华都集团和青岛九联集团等。随着肉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推动下,我国肉鸡养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同时,规模肉鸡场数量和平均饲养规模也都在不断增加。表1-1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平均养殖规模(千只) (四)产品质量安全影响鸡肉产品安全性的因素有疫病控制、饲料加工、生产环境、产品加工过程等。饲料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成分均可能在鸡肉产品中沉积或残留,包括饲料中天然存在的毒物和污染毒物,主要有重金属、霉菌毒素、抗生素促生长剂及兽药、农药、多环芳烃类、二哪英及多氯联苯等。历史上,由抗生素、重金属、化学污染物等残留超标,以及某些家禽疫病的暴发造成的鸡肉产品安全事件,曾给我国肉鸡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并严重影响了鸡肉产品的消费,如2012年的速生鸡事件和2013年的H7N9流感事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加大管理和执法监督力度,使得鸡肉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立饲养全过程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管理,进一步完善肉鸡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依法加强肉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有效措施,促进了肉鸡养殖企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从而保障了肉鸡养殖业健康发展,提高了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肉鸡业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与地位(一)鸡肉产值畜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大于50%。从表1-2可见,我国肉禽产值仅次于生猪,约为牛羊饲养产值之和,大于禽蛋和奶产品产值,在畜牧业中居第二位。2007-2011年我国肉禽产值持续增长,2011年肉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15%,达到3779亿元。按照我国鸡肉和鸭肉生产的大致比例估算,肉鸡养殖业产值约为3000亿元。 (二)鸡肉比重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时由于猪肉产量较低,鸡肉比例相对较高。1971-1981年鸡肉在肉类中的比重较低。1981-2001年,随着猪肉比重的不断下降,鸡肉在肉类量中的比重快速增长,特别是1991-2001年的十年间,鸡肉比重增长的速度达到近50%。2001年后,我国肉类比重趋于平稳,2011年鸡肉占肉类的比重达到15%(表1-3)国内外肉类产品生产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应该尽快调整畜牧业结构,提升肉鸡产业的战略地位。肉鸡产业是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肉鸡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进国民健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肉类产业重心由猪、牛、羊肉等红肉产业转向鸡肉等白肉产业。我国应与时俱进,加快肉鸡产业发展步伐,以顺应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刘玉满研究员用一系列数字说明了肉鸡产业在有效缓解“畜地”矛盾和“人粮”矛盾、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有效降低肥胖等方面的作用。据测算,在我国目前科技水平下,肉鸡的料重比为1.9:1,而生猪的料重比为3.0:1。换言之,同样生产1kg肉,肉鸡比生猪可节省37%的粮食。2011年我国猪肉产量为5053万t,如果其中的30%转变为生产鸡肉,就可节省粮食560万t。与此同时,生产1kg牛肉产生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为14.8kg,生产1kg猪肉为3.8kg:生产1kg鸡肉只有1.1kg。同样,如果将目前我国猪肉产量的30%转变为鸡肉生产,那么,每年可降低近4000万t的二氧化碳当量。四、肉鸡业的内部结构(一)品种结构我国鸡肉产品主要来源于白羽肉鸡、黄羽肉鸡(肉用地方鸡品种及含有地方鸡血缘的肉用培育品种和配套系)、淘汰蛋鸡和肉杂鸡(快大型白羽肉鸡与高产商品代鸡杂交后代)。我国肉鸡产品结构特色明显:白羽肉鸡饲养数量多,在肉鸡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品主要满足快餐业和普通鸡肉消费需求;黄羽肉鸡的比重不断扩大,是中国肉鸡业的特色,产品通过活鸡上市形式主要满足传统高端鸡肉消费需求;淘汰蛋鸡和肉杂鸡以其低廉的价格和适中的肉品质受到众多北方中小型肉鸡加工企业的欢迎,产品主要满足传统中低端肉鸡加工市场需求。表1-4我国肉鸡存出栏结构(二)市场结构禽流感等疫情及消费者持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肉鸡产品的市场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2004年起,我国以白羽肉鸡为主的肉鸡产品出口由冷冻产品向熟制品方向转变。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取消和限制活鸡销售市场,黄羽肉鸡产品屠宰加工后上市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饲料原料、劳动力成本等的不断上升,客观上推动了肉杂鸡市场的不断蔓延和扩大,肉杂鸡产品开始向白条鸡、西装鸡甚至分割产品市场渗透,肉杂鸡品种的规范问题引起政府和行业的重视,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规范的技术和手段培育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