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1-2022年度高三上11月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 嫡长子继承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C.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 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指的是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凭借实力继承父亲的首领位置,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由此可见,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剪灭各种反对势力,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C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夏朝王位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排除B项;大禹并非通过禅让方式传位于夏启,排除D项。故选C项。2. 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A. 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B. 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C. 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D. 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墨子反对儒学的天命观,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愿望,故D正确;墨子重视人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故A错误;墨子的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B错误;墨子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体现唯物主义思想,C错误。3.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武帝开始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官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与当时的国家战略相配合D. 有利于手工业的普遍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汉武帝开始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可知,汉武帝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这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 宋宁宗时,知湖北汉阳军的黄翰因病请求离任,希望将职事交给次官刘宣教,但刘宣教并不接受。究其原因,在于刘宣教“既不曾被受交割郡事指挥,而黄翰所授省札亦无交割与次官明文”。这一事例说明当时A. 地方机关行政效率低下B. 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严格C. 官僚内斗导致政治混乱D. 专制体制下官员不作为【答案】B【解析】【详解】汉阳军的次官在没有接到具体交割命令和“交割”文书没有明确将职事“交割给次官”的情况下,不接受直接上级交给的职事,说明当时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严格,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地方机关“行政效率低下”,A项错误;“官僚内斗导致政治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专制体制下“官员不作为”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5. 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史著编撰意图B. 史官个人才识C. 史料运用方式D. 史著编撰体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武宗作为皇帝,在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截然相反,明实录作为明代历朝官修编年体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勤于国事”的明君,而清朝时期编修的明史则称其为“骄奢淫逸”的昏君,两者差异在于史书编著时受史家所处时代、立场、出发点等方面的制约,即史著编撰意图各异,A项正确;史官个人才学的不同并非是明实录和明史有关明武宗记载差异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材料所述两者记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史著编撰意图各异,而不是史料运用方式的不同,C项错误;史著编撰体例仅为形式而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6. 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A.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B. 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C.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属于民主政治,A错误;军阀割据是20世纪20-30年代,B错误;清政府的残局并没有遏制住晚清半殖民化趋势,C错误;洋务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D正确。7. 1897年,严复发表拟上皇帝书,他建议皇帝“联各国之欢”,即利用列强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相机与之联络,以使之能相互牵制,以弭外祸。这与康有为等人提出的联英、日拒俄的“以夷制夷”之策有相似之处。他们的这一主张A. 建立在对列强理性认识之上B. 改变了国人保守落后的观念C. 存在着淡化外患的认识弊端D. 直接推动了维新高潮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严复主张“利用列强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相机与之联络,以使之能相互牵制”和康有为等人的“以夷制夷”之策,都没有看清列强侵华的本质,缺乏对列强的理性认识,存在淡化外患的认识弊端,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复等人的主张对国人观念的影响,故排除B项;他们的主张并未直接推动维新高潮的兴起,故排除D项.8. 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A. 应允许民间投资实业B. 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C. 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D. 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中可看出,外国资本在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中所占比例都比较高,这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体系的表现,这说明中国没有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因而中国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故答案选B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就已经允许民间投资设厂,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因此应首先实现经济独立,再谈发展问题,排除D。9. 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此历史事件A. 配合了远征军国外战场的作战B. 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与援助C. 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D. 证明了全民族抗战策略的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八路军”、“国民党军”的不同路线,明显是在相互支援配合。且从“平型关”、“1937年”等信息可知是平型关战役,此战役中,国民党军负责正面阻击敌人,而八路军则打击日本的驰援部队,取得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这也证明了全民族抗战策略的正确,D正确;AB与平型关大捷无关,排除;广州、武汉会战后,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C排除。故选D。10. 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A. 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B. 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社会共识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企业开始成为市场主体“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片”反映出人们市场经济观念淡漠。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反映出人们能够坦然面对企业的破产,即市场经济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A项排除。当时的社会矛盾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前后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人们市场观念的变化,而不是企业活力的增强,故D项排除。11. 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 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B. 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C. 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D. 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1961-1971年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渐下降,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C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刚刚通过不结盟运动登上历史舞台,难以对联合国形成主导性的作用,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排除B项;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不属于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2.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与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正如著名的罗马法学家保罗所说:“当涉及胎儿的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看待,尽管在它出生以前这对他人毫无裨益。”这表明罗马法A. 注重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B.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蕴含了对平等的朴素追求D. 充分保护平民的正当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与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追求平等的思想,故选C;材料强调罗马法追求平等的思想,并非强调罗马法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罗马法追求人人平等,并非仅仅保护平民的正当权益,排除D。【点睛】13.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14. 下表为20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时间事件1922年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1925年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1925年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1928年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A. 地区冲突的加剧B. 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C. 维护和平的尝试D. 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苏德签订条约,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现了和平,同时国联协调解决国际纠纷,欧洲国家签订互保条约和非战公约,同时在非战公约中明确规定废弃战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