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集体练习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 遗址分布星罗棋布B.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C 部落联盟战争频繁D.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来看,遗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体现的是星罗棋布的特点,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排除。故选A项。2.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3.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能说明当时A. 官僚机构臃肿B. 外戚势力膨胀C. 豪强地主横行D. 宦官把持朝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外戚指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揽政20余年”指的便是外戚干政现象,这也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和材料外戚干政现象不符,排除。故选B项。4. 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 察举制的产生与发展C.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D.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确立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隋以后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数量显著增加,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5.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正确;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正确;契丹族是在宋朝时期兴起的,并未实现全国统一,错误;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错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6.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以沉郁悲壮的情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而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项错误;唐诗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但不能表述为“再现社会真实”,夸大唐诗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没有强调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8. 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反映出宋代( )A. 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B. 官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C. 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废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体现了宋朝官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经济生活的活跃,而非阶层分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活跃,官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没有体现等级观念信息,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止,与历史史实不符,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9. 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保留以“中央”一词嵌入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女真文中“伟大的中央金国”与汉文中“大金”是彼此对应的;元朝建立以后,则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该国名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这些现象反映出()A. 北部王朝“中国意识”增强B. 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C. 少数民族注重学习汉文化D.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一词经常被辽、金等北方政权所使用,到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并且该名称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说明北方王朝仿照汉族政权要居中华之中央地位,以宣示其地位之正统性,据此可知,北部王朝的“中国意识”增强,故选A项;辽朝定都上京,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除此以上政权之外,还有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仍旧在北方,并不是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排除B项;“中央”一词被诸多北方政权所使用,强调的是其政治含义,而并非其文化含义,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述及北方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关系,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契丹(辽朝)、党项族(西夏)、蒙古族(元朝)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 读元朝形势图(1330年)。对图中数字所指区域的地方管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由中书省直辖B. 地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C. 地为宣政院辖地D. 地设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处是元朝时期的“腹里”属于中书省直辖的地区,A项正确;处是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排除B项;宣政院辖地是处,不是处,排除C项;处设立的是巡检司管理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11. 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A. 玄奘B. 戚继光C. 郑和D. 林则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郑和,其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对国外的了解,C正确;玄奘走的是陆路,排除A;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倭,排除B;林则徐并未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排除D。12. 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 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B. 促使政府掀起洋务运动C. 引导时人关注世界形势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撰写书籍引导时人关注世界形势,C项正确;此时人们并未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的运动,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主要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非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3. 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A. 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B. 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 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D. 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严重,清政府开始实行“海陆两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加强边境治理,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设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台湾省,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张之洞为提高军队水平而编练湖北新军,并不是为了“海防”和“塞防”,排除D项。故选C项。14. 如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A. 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B. 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C. 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D. 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11月9日(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但是随着各地的纷纷独立,这幅地图已经是“疮痍满目”。他张着大大的嘴巴,眼中露出惊愕的神色。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漫画发表的这一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区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政府,革命形势快速发展,A项正确;清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是在清帝退位后,排除B项;瓜分中国狂潮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北洋军阀分裂是在袁世凯死后,排除D项。故选A项。15.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对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均主张“中体西用”B.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 以政治制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