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试题鹤壁市高中 2023 届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第第 I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1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雍正二年,大臣刘于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之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同感至甚,御笔朱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据此可知,材料反映A该时期晋商价值观上奉行“学而优则贾”B该时期中国传统士农工商阶层实现了逆转C封建社会末期中国人改变了传统观念D该时期中国商业繁荣、人们积极从商景象3据史料载,明代浙江海盐县的沈荡镇,“列廛(街市商铺)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中丝绸业兴起,至乾隆间,已是“万家烟火”的纱绸中心;炉头镇原为炉头村,在乾隆年间成为“以冶铁为业”“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D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4据统计,元朝时期,仅皇室所掌管的为贵族提供专利和生活用品的手工业部门,就有五十余种之多。如:梵像局(雕刻绘画各种佛像)、出蜡局(金属制造)、鼓铸局(铸铜钱)、永利库(印造宝钞)等等。这反映了元朝A佛教成为主流信仰B传统经济继续发展C社会习俗趋向多元D官府垄断商品生产5下表是吕氏春秋中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四篇农学文献的主要内容。由此推知,当时A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逐渐形成C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立国之本D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普遍应用6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719 世纪缅甸克伦地区开始流传一个故事:“古代克伦人因遗失了一本书而衰落下去,而后一位年轻的白人保存着这本书的副本,并把这本书的副本送还克伦人。”这个故事对克伦人改信基督教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反映出A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源起于东方B侵略者尊重殖民地的民俗传统C天主教不断吸收世界各地文化D殖民者因地制宜进行文化侵略81497 年,卡伯特带着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状,从英国出发向西航行,到达纽芬兰岛北部并举行了占领仪式。凭借国王颁发的特许状,卡伯特以国家名义向任何使用这条航路的商人征收税款。据此推测,英王亨利七世支持卡伯特主要是为了A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B应对价格革命的影响C扩张英国的海上通道D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9如图是 1870 年和 1913 年英、法、德、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自由竞争推动国际贸易发展B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C美德两国的贸易量高于英法D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0从 1793 年开始,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开始逐步发行带有固定面额的纸币。纸币正面均为不列颠尼亚女神坐像、面额与说明,文字背面均为空白。(注:不列颠尼亚女神为不列颠群岛的守护神,是英国海洋力量的象征。她的形象是身披盔甲,手持海神波塞冬三叉戟和盾,背向大海。)这体现了当时英国意图A控制海洋致力于对外殖民扩张B转变经营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恪守传统避免剧烈的社会变革D构建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明代7 处(九江 1 处、大运河 6 处)清乾隆时期34 处(京师 3 处、直隶 5 处、辽宁 2 处、山西 l 处、山东 1 处、江南7 处、浙江 2 处、江西 2 处、湖北 1 处、四川 2 处、福建 2 处、广东 2 处、广西 2 处、内蒙古 2 处)高三试题11有学者认为:“到 19 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12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A受当时苏联经济模式影响B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C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D是战时经济体制的表现1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仅从海关表上所列的进口商品品种来看,1874 年上海洋货约 180 种,天津口岸进口的洋货约 100 种,而到了 1911 年,上海进口洋货已达 850 多种,天津进口的洋货也达到 800 多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大于资本输出B对外贸易出超局面得以扭转C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深D民主革命刺激了外贸的发展141861 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B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C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D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15有学者指出,由于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的剥削是封建地主阶级货币财富的主要来源,因而土地、典当、银号商铺等仍是地主、官僚和商人等财富所有者的主要投资对象,在他们有稳妥的或更好的投资场所时,就不肯轻易向新式工矿企业投资。这现象说明近代中国A传统生产关系未遭破坏B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C近代化的内生动力不足D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小161872 年,李鸿章同意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后,朱其昂为招募股本多方奔走,仍不能筹足资金。于是李鸿章从直隶炼饷局借款 20 万串(合银 13 万两),使得轮船招商局创办起来,到1877 年发展成一支实力可观的商船队。这表明,官督商办A使清政府解决了财政危机B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C利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7如表所示为 1928 年和 1934 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B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D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181959 年 7 月,上海市市委劳动工资委员会提出整顿劳动组织,除了停止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以外,在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抽调一批熟练工人和技术力量支援外地建设。这一举措A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B保障了二五计划顺利完成C有助于减少劳动力的浪费D强化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191960 年 6 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 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 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工作中心转到城市建设上来C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对“左”倾错误全面反思20如图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以看到当时A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211950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土产经营问题的指示指出:“国营贸易在土产经营上今后要做到只经营主要土产,把次要土产经营的品种及数量缩小到最小限度以便把这一市场逐渐让给私人资本经营。”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B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致力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D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发展221961 年,浙江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缩短工业战线,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在工业结构上,由“以钢为纲”、着重发展重工业,调整为以发展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这次工业调整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B减轻市场的供给压力C支援农业并使之恢复和发展D节约经费以发展科技23.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 56 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24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缩小社队规模,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项政策在当时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年份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19284.1%5.5%193428.9%15.7%高三试题25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被“笼”困死。提出“鸟笼经济”的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C在计划指导下扩大自主权利D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62012 年,中国邮政为纪念轮船招商局创办 140 周年而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图案内容的变化,凸显了招商局中国邮政发行招商局主题邮票(从左至右为浦江创业、蛇口开发、再创辉煌)A经营业务与公司规模的壮大B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时俱进C从个体私营发展为全民国有D从航运公司转向科技企业271980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1984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 15 年不变。2004 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这些做法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D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281993 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 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B农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粮食安全战略地位提升291983 年,中央领导人前往深圳考察,在看到当地领导都穿着旧式干部服时说:“你们为什么不敢穿西装?外商进来,看你们现在穿的样子,不知道投资保不保险。”这反映出A对外开放有利于服饰改革B中央的政策在地方难执行C共产党固守传统节约作风D地方行动与中央精神存异30明清时期,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A这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形成B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C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D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31有学者统计,1933 年 12 月 1 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 30 版(10 版为增刊中,29 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 540 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 1/4 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A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B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C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D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321913 年,全国的民营报馆的数量达到 500 多家。1917 到 1921 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 1000种以上,民国前期的报刊,多刊载一些议论时政的文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B出版自由得到保障C白话文运动的推动D人们普遍赞成共和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大危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