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全国卫生应急 疾病预防 内部资料控制暨爱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4 注意保存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建立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高效规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健康水平,就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医改的目标和要求,“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重预防”,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专业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二)坚持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落实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的工作原则。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二、强化管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三)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辖区各级各类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创新健全工作机制。各负其责,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大疾病防控,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资源规模效应,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四)坚持行业统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扣医改主体,强化行业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原则,不断推进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建设。 (五)严格执业准入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严格执行公共卫生医师准入、注册、执业相关规定,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含助理执业医师占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省级不低于55%、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不低于60%。(六)实施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逐级负责的问责机制,按照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要求,制定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相关岗位责任书,将部门职责与责任追究、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科学、明确地分解落实到各个科室、岗位,执行岗位执业准入,实施岗位责任制度,确定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履行职责能力(七)继续加强能力建设。依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职责和任务,制定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职责能力,国家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2015年全国90%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能力配置要求。(八)健全综合健康监测网络。构建覆盖国家、省、设区的市和重点县疾病预防控制病原微生物、食品污染物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实验室网络,覆盖率省、市两级达到100%,县级达到50%以上。初步建成国家覆盖城乡保障食品、职业、学校安全的健康保障体系相关的危害健康风险的综合监测网络。(九)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资源,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国家、省两级疾病监测与业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良好率达到95%以上,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国90%以上的预防接种单位。(十)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营养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疾病预防与控制、疫苗预防接种、健康危害因素与病媒生物监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人员管理等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制管理水平与公众的卫生法制意识。(十一)实施人材培优工程。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优工程,设立公共卫生医师培训基地,将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推进全员岗位培训,注重现场流行病学、实验检验、公共卫生管理和复合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数量和素质。国家设立疾病预防控制总医师,各省设立疾病预防控制首席医师。派驻所在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咨询、参与决策等职能。(十二)强化科研促进发展。加大投入,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搭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专业和管理应用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政策策略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疾病综合防控策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四、转变工作机制,推进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落到实处(十三)适应形势转换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工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落实组织、明确责任,从技术上指导和支持社区、乡镇相关部门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开展有关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落实中央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四)坚持疾病综合防治。要根据辖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结合传染病监测逐步将单病种监测转变为疾病与环境、职业危害健康因素的综合疾病监测,建立疾控主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单位参加的,自疾病的源头、分层分级开展以健康为导向的主动综合监测。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内容。(十五)加强基层疾病防控队伍建设。建立乡镇、村卫生人员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落实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和综合防控能力定期培训制度,乡镇基层培训率达100%;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传染病防治、医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十六)着重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应用大众传播媒介,继续结合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和公民健康素养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居民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城市达到75%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五、实施绩效考核,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七)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的推进实施,注重同国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疾病防控项目、创建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活动有机结合,将绩效考核的指标覆盖到相应的工作领域,争取政府支持将区域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核的范畴,并逐步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长效机制。(十八)完善高效规范运行机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医改,规范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履行职责和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十九)全面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将绩效考核指标作为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的基础指标,细化、分解到部门、科室、岗位,最终同个人岗位职责、工作数量、质量、服务绩效以及能力水平紧密衔接,作为考核指标评估;职工岗位绩效工资应不应低于辖区同级公务员人均水平。六、保障措施(二十)政府负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科学规划组织疾病防控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健康保障为宗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地要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眼,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加强体系建设作为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从政策、经费、工作上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与指导,促进可持续发展。(二十一)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投入促进履行基本职责。保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职责所需的各项经费和工作条件,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高于政府卫生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全额保障工作所需经费。政府全额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运行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工年人均工作经费投入相当于所在地区同级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建立完善逐年稳定的增长机制。业务经费由同级财政根据基本职责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预算安排,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防病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由同级财政核定补助。落实机构建设标准所需经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房屋、设施、装备等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设备购置、房屋扩建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二十二)落实编制,满足履行基本职责需要的人力资源。合理确定编制。以符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满足基本职责需求为原则,根据省、设区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任务、服务半径和人口,做好定编、定岗、定责,边远地区、人员居住分散或服务半径大人口密度小、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各地视实际需要可适当增加。核定医疗和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编制。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达到2.2人/万人口,合理划分省级、设区的市、县级综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服务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比例, 以保证适宜的人力满足辖区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达到省级0.3-0.4/万人口、设区的市0.5-0.6/万人口、县级1.0-1.2/万人口。(二十三)加强沟通合作,进一步健全疾病防控协调机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各地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形成政府社会协同的疾病联防联控格局。明确部门疾病防控职责。明确社会各有关部门疾病防控职责,各负其责,联防联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规划,宏观指导,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加大投入,保障预防控制经费。宣传部门组织媒体,开展公益性、社会性健康教育,做好动员社会参与,提高疾病防控知识的工作。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落实编制,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队伍建设。教育、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部门围绕提高公民素养,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经济、建设、安全、环保、公安等部门围绕环境整治、职业防护、流动人口管理等保护建设健康环境等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工作规范,加强绩效考核。残联、妇联、共青团、企业、基金会、协会等参与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及相关工作。(二十四)加强检查评估,建立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注重防控效果综合评价。各地要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指导,注重效果评估。建立技术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执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疾病防控项目、及各项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表彰奖励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动员,树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倡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发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出新贡献。- 9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