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江傣族土司那嵩抗清始末史志资料元江傣族土司那嵩抗清始末-L佑全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以李白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覆灭.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明将汉族官僚,地主分子却利用当时变幻莫测的动荡世局,与清军相勾结,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的镇压.清廷眼看明王朝大势已去,便将对付明朝的力量转而对付农民起义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官僚,地方中的投机分子,形成一股势如破竹追剿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势力,一起镇压农民起义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残酷镇压,使各地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起义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城市平民,手工业者,部分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在内的联合抗清运动,遍及大江南北烽烟弥漫.清顺治三年(1646),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战斗中阵亡,大西军余部由李定国率领进军西南,次年进入云南,建立农民政权.顺治十四年(1657),李定国明确提出扶明抗清口号,并拥明永历帝朱由榔入滇.洪承畴趁永历帝建立南明政权尚未稳定和巩固之机,于顺治十五年(1658)委派吴三桂,线国安等出兵攻击云南.顺治十六年(1659),南明永历政权最后灭亡,永历帝朱由榔被迫携带妻室儿女由昆明撤到永昌(保山),又由永昌绕道元江退到腾越(腾冲).李定国在滇西磨盘山(今云龙县西北)一带伏击清军失败后,派人将永历帝一家护送到缅甸.一代落难皇帝,不知何处是栖身之所.元江傣族土司那嵩得知永历帝逃奔缅甸绕道路过元江,便以金银器皿,稀有山珍海味盛情接待.当时正值元江城南侧的天宝山佛院刚好落成,那嵩便迎帝驻之.又将佛院侧边数十问别致的小屋,给永历帝的护送人员及随行者住宿.永历帝走后,此地即名大明庵.永历帝到了缅境以后,缅王不怀好意,将永历帝幽禁在一个边界小村里.李定国获悉永历帝的危险处境,又派人将永历帝及其妻室儿女护驾暂退回中国境内从勐定,过耿马,抵达勐勐,拥有了木帮,勐良及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李定国留在滇西,与永历帝失去直接联系,但他并不气馁,团结各民族群众,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坚持扶明抗清路线.他派人到古剌(老挝),泰国活动,用南明政权敕印,将愿意抗清的滇,缅,泰一带的民族上层,土司概加勋爵.大西军军威大振元江傣族土司那嵩便是率先响应李定国号召起兵抗清的我国滇南少数民族着名上层人物之一.那嵩,字维岳,为明末清初云南元江世居傣族人,性情笃纯,为人正直不苟.当明洪武年间平定云南之时,其先世以傣一29史志资料族头人的身份投诚归降.西平侯沐英将情况上报朝廷,要求予以诰封.明朝廷颁发玺书大加赞赏,并封为元江知府世袭罔替,那嵩便承袭了先世这.一世职,统领元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元江地区靠近内域,是我国西南地区汉族与滇南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交通要道.秦汉至隋代为西南夷地,唐时为南诏银生节度属地,宋大理国时期属威楚府因远部和罗檠部,元初立万户府,继置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设元江府.元江建府之后,所立傣族土司,累世称臣朝贡,竭诚尽忠,不断受到明王朝的赏赐.由于社会,政治比较稳定,当时元江地区不仅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而且设官定赋立学校,土官,百姓弟子受到汉文化的教育.至那嵩父亲时,干脆以重金从昆明聘来一位博学多识的汉族老先生执教,专门教授那嵩及其兄弟那仑和那哗.兄弟三人都读了不少汉文书籍,那氏家族在滇南一带成为颇有名气的书香门弟.所以在汉,傣两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长期交流发展中,那氏土司在文化上受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小腆记传卷二十五载:那氏藏书甲于滇中,那烈愍公墓表文说,那嵩尝筑楼藏书万卷,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读书不倦,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凡外人前来借阅,也从不拒绝.那氏家族长期受汉文化熏陶,对汉族和中原明王朝感情日深.那嵩作为一代土司,家产当然富有,但他十分慷慨,经常接济和帮助一般贫苦百姓.特别乐于资助那些急于赶考而家境贫寒士子的盘缠旅费.那嵩之所以深受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崇敬与拥戴,主要是他不象一般土司,头人和奴隶主,一30一官僚那样残酷压迫剥削群众.因此,事无巨细,只要那嵩一声号召,百姓立即响应.他的名声与丽江的木公,顺宁的猛书楼三人齐名,都是颇有名望的少数民族重要历史人物.明永历帝朱由榔被迫人滇之时,元江傣族土司那嵩已拥有r普洱一带,控制了西双版纳广大地区,处于最有实力的时期.李定国早闻悉那嵩为公正廉明,富于侠气的清官,能团结同僚,取信于民,便通过一名忠于明朝的官员,密书与那嵩,发动他参加农民起义军抗清,并授那嵩总督衔,甚至以妻儿相托,以示信义.那嵩为了维护自己和所辖民众的利益,毅然接受敕封,并以其子袭知府,加封其弟为左明将军,兄那m华为怀明将军,从此,在李定国的策动下,那嵩统率辖域内傣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群众,掀起滇南地区扶明抗清斗争浪潮,与滇西李定国的农民起义军互为犄角,给清军以极大的威胁.李定国人滇之后治军严明,无犯百姓,并注意团结各兄弟民族,给长期遭受历代统治者的各种压迫剥削,并面临清兵蹂躏的各族人民带来了一定利益,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那嵩凭借李定国大西军和南明政权的影响,以及各族人民对清军的义愤,依靠扶明抗清口号,很快就联合了滇南少数民族上层,团结广大群众,扩大r武装力量,随即出兵石屏,临安(今建水),蒙自等地,并赶走石屏守官,周围清军基层机构动摇.节节胜利,大大鼓舞r士气.吴三桂为此大为惊恐,急急上书清廷,奏称:元江土知府上知府那嵩,那焘父子主盟,勾结各土司歃血作叛,若不剿除,则地方震动.奏书还惊呼元江,普洱等地土司,土官由临安取昆明,而清军这时却粮草日趋艰难,给养难保,处境十分危急.清军入滇之后,对云南各族起义军民采取剿抚并兼,分化离间的策略.洪承畴一方面调动重兵从北至南直逼元江,给那嵩施加军事压力,一方面命令吴三桂,卓罗等于九月初发兵临安,攻击元江,并作了一些其他军事布置.但是洪承畴对元江的武装威胁计谋,遭到r起义军的强烈反抗和干扰,一时未能得逞.当年深秋八月,在那嵩的策动下,延长伯朱养恩,将军高应凤,总兵许名臣等在临安举兵,与元江那嵩形成犄角之势,率领各路义军攻入石屏,杀死知州后向元江汇合.那嵩遂统领许名臣部,高应凤部和附近一带土司武装,决意抗击清军.九月十日,清军也向石屏进攻.吴三桂兵于二十六日抵达曲江驿,十月初到石屏.当时李定国活动在孟艮(缅甸,景东)一带,不及援助.那嵩委派朱养恩到元江城西北方七十里外的老武山屯兵为外援,并设伏兵于大竹箐以待.不料高应风率义军于老武山大竹箐所设伏兵计,被石屏一土官所窃悉.石屏这一土官领着吴三桂兵不取道老武山大竹箐,绕离伏兵,于十月初八日顺利抵达元江,聚集于江东北,将元江城与老武山割离,元江城顿时被清兵包围.十二日深夜,那嵩率众突围,因清军兵多势众,鏖战而归.那嵩率兵突围不成转而坚守自卫,发动军民深挖战壕,立石围城,防其攻入城内.又架设浮桥,遏止强渡.由于元江军民坚守自卫,清军不敢冒犯,义军反而多次出击.十一月初,义军粮食弹药困乏,四日,清军向元江城全面进攻,次日义军又奋力突围,战于城下.初六日,清军改变战略方案,重点突破,攻城东史志资料北.吴三桂见攻城不克,便对义军采取软硬兼施,剿抚并用的计谋,边围城边使降将杨威至城下劝说那嵩投降,并令那嵩献出高应风和许名臣,许诺那嵩仍继任元江土司之职,遭到那嵩的严词拒绝.吴三桂召降不成,便以武力威胁,并使人射了一封书信入城,令城1人】军民捆缚那嵩出城投降,否则屠城.那嵩也亲自写了一封书信射出城外去,历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以来的种种罪行,且在信封上不以清廷所敕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相称,而署其旧衔山海关吴三桂开折几个大字.吴三桂得书信后恼羞成怒,急发重兵猛烈攻城.城内军民誓死与城共存亡,英勇抗击.攻守双方相持了三个多月,终因众寡悬殊过大,城1人】缺粮缺水,而无法得到外面百姓的任何接济,加之城内义军和民众均未曾经受正规的军事训练,装备又简陋,城内军民伤亡甚众.那嵩为r减少军民伤亡,自北门驰归城内,见局势已无法挽回,外援也绝望,于是毅然身着明朝官服冠带,偕同妻子登楼,举火自焚.其子那焘和赘婿沐志亮亦赴其所自焚.高应凤力战不敌被俘牺牲.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下旬元江城破,傣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士兵,虽然饥饿疲乏不堪,但看到他们的领袖那嵩一家人的壮烈牺牲,奋不顾身,多巷战死.许名臣空身泅入城内莲花池中藏身,用空心莲杆通呼吸.吴三桂兵连日寻找许名臣不获,但见莲花池中有水珠冒出,便以乱箭射入池1人】,许名臣受伤,随即死去,莲花池水面上漂浮着壮士的鲜血,时当清顺治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震动了清廷.元江傣族土司那嵩为主要领导的滇南傣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联合的抗一31史志资清斗争,以那嵩一家人的悲壮自焚和许名臣等人的被害而结束.据1922年所编纂元江志稿卷十八关于明代元江故城遗址记载:今耕凿城内外者,时掘得三四斤重炮弹,父老指为三桂克土城时利器,反映了当时吴三桂兵与那嵩义军战斗之激烈与残酷.又元江志稿卷十五:其士民多巷战死,元江遂屠,亦证明各族义军与清军作过残酷的战斗,至死不屈,壮烈牺牲.据刘健庭闻录说:那嵩起义后,高应凤曾向他建议,要求李定国出兵永昌,吸引吴三桂前往围剿,以分散其兵力,然后联合元江一带土司武装,以袭其后,使清军腹背受敌,频于应付,从而造成义军进取昆明的有利条件.但那嵩未能及时接受这一建议,待战役开始,清军已抵达元江东岸,才派人去孟艮向李定国求援,为时已迟,李定国救援不上.诚然,那嵩抗清起义失败,不仅仅是战略上的错误,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当时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已遭到失败,张献忠余部由李定国统率虽仍在滇西一带坚持斗争,但其处境也十分困难.南明政权僻居边地一隅,对云南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了控制力;而清军的势力已席卷全国,其政权已逐渐巩固.在如此局势之下,那嵩等人的农民起义纵使取得局部胜利,也不可能左右大局.这次那嵩统率的起义军虽然遭到了失败,但它仍然显示了傣族等各民族人民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殊死斗争的精神,同时也反映r那氏家族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以及接受汉文化的深厚程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以汉族为主体配合其他兄弟民族维护祖国统一与和平的行动,跟我国各族人民在一32一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是与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中华民族精神融汇与内聚力是分不开的.明末清初元江傣族土司那嵩,在农民起义军部将李定国扶明抗清的旗帜下,顺应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忠于南明政权,毅然抗击清王朝的统治,直至全家壮烈牺牲,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融汇与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元江傣族土司那嵩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