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一专题“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第58课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答:_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答:_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_答案: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二、语言运用5(2011年高考广东卷)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需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答:_解析:此题要求写作串台词。答题时首先明确主持的场合,是节日文化的主题班会,因此串联节目时应围绕这一主题,力求简短扼要,衔接巧妙自然,且和谐得体。完成题目时首先要寻找相关的串联点:“元宵节”“中秋节”都是传统的文化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各有特点。据此,确定串台词的内容:可先点明二者的相同点,然后由前者的特点引出后者。具体进行表述时,应仔细揣摩语言的形式。答案:示例1: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团圆甜美的元宵,还是圆如明月的月饼,都无法化解游子的羁旅愁绪。重温了李明介绍的“元宵节”,下面再由韩梅引领我们去回味那寄予了无限思念之情的“中秋节”。示例2:亲爱的同学们,中华传统节日意蕴丰富。李明介绍的“元宵节”寄予了人们对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期盼,下面再由韩梅同学为我们展示“中秋节”中蕴涵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团圆之意。6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令来京的游客刮目相看。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_。解析:填写成语,一定要准确理解语境,从而写出恰当的答案。(1)“再高”“再强”显示射门能力强,“缺乏临门一脚”显示最终未成,可见是本该成功却最后由于某一失误而导致失败。(2)“有明确的职权范围”却“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可见是越权行事。(3)“来京的游客”之所以刮目相看,是因为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成普遍现象,成为一种风气。(4)普通百姓用行动来诠释传统美德,具体感人,达到了极点。答案:(1)功亏一箦(2)越俎代庖(3)蔚然成风(4)淋漓尽致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A暮霭(i)凝噎(y)夜雪初霁(j)戍角(sh)B荠麦(j) 豆蔻(ku) 怆然(chun) 弥望(m)C姜夔(ku) 萧条(xio) 留恋(lin) 窥江(ku)D那堪(kn) 芍药(sho) 俊赏(shn) 黍离(s)解析:选D。“黍”应读sh。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荠麦弥望弥:满B自度此曲 度:构思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D难赋深情 赋:写作解析:选B。度:创作。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解析:选D。年年/知为/谁生?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解析:选A。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名句名篇默写。(1)_,尽荠麦青青。(2)渐黄昏、清角吹寒,_。(3)杜郎俊赏,_。(4)念桥边红药,_?答案:(1)过春风十里(2)都在空城(3)算而今重到须惊(4)年年知为谁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6词前小序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交代写作背景;点出题旨;概括全词的内容。7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答:_答案:运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放在全篇的层面来理解,它又是委婉的抒情。借花写人,言近意远,令人深思。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反衬的表现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红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反衬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乱的情怀,悲怆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三、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9作者“凭栏怀古”,本该抒发情感,但笔锋一转,用“残柳参差舞”这一图景结句,实在高妙,请说说其深刻寓意。答:_答案:结句不抒怀古之情,却写凭栏所见景色,正体现了姜夔托物起兴、意境清空的创作特色。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舞”本有优美、高雅之境,但此时残枝败柳却“参差不齐”,极具张力的景物描写,寄寓着作者无尽的苍凉和悲壮之情,这是任何抒情词句都无法表现出来的。10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答:_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蕴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柳残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深含无限悲壮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