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系 别 财经系 专 业(班 级 ) 金融及证券1 姓 名(学 号 ) 杨光(CJ07164) 指导教师(职称) 包文彬 日 期 2010年4月20日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07级金融及证券1班 杨光 CJ07164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生活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风险”的话题,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这个话题在不断升温,使人们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金融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而探寻银行风险及加强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特征等理论为支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防范措施等方面阐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的发展。关键词:银行 信贷风险 控制目录摘要、关键词1目录2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3(一)商业银行风险定义3(二)商业银行风险率3二、商业银行风险三特性3 (一)客观性3(二)传染性3(三)可控性3三、 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4(一)银行风险主要类型4(二)信用风险的主要构成4四、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5(一)信贷集中风险表现较明显5(二)信贷客户评价办法不完整5(三)抵押评估机制老化5(四)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到位6五、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和防范6(一)完善的现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设6(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7(三)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8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一)商业银行风险定义商业银行的经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然随时蕴含着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二)商业银行风险率由于银行风险是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银行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银行风险率通常用来度量风险大小,公式表示如下:银行风险率=银行损失或银行风险成本银行资产100%在市场金融中,银行风险大,其经营和管理的综合成本就高银行风险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二、商业银行风险的三特性(一)客观性。只要有银行业务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这一特性是由于市场信息非对称性和主体对客观认识有限性,客观上可能导致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产生,诸如人的机会主义天性和道德风险以及趋利动机等。(二)传染性(或扩散性)。银行风险不同于其它经济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银行风险损失或失败发生,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及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这就是银行风险的传染性(扩散性)。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机构,它联结着众多的储蓄者、投资者。银行经营管理的失败,必然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同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信用,如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信用等。因而,银行风险不仅具有原生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三)可控性。银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银行风险不是洪水猛兽,人们是可以控制的。所谓银行风险可控性,是指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风险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控性的依据是: 一是风险可度量为可控性提供了基础:正如前已叙述银行风险是可测算度量的,因而,它便具有可控性的基础。人们通过对银行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进行不断认识和实践,可以辨别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进而可以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预测的。二是技术手段的支撑:人们可以依据概率统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银行风险的技术性参数模型。例如,人们按照历史上银行风险时间出现频率的稳定性,即概率来估算和预测银行风险在何种参数水平下发生,为银行风险可控性创造了一定的技术手段。三是银行制度的有效约束:金融制度是金融活动的一组约束金融主体行为,调节金融关系的规则。它的建立、健全及创新发展,使金融行为主体受规则的有效约束,进而把银行风险纳入可控的组织保证之中。正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人们不断探寻研究银行风险管理,从而使得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三、银行风险的类型(一)银行风险主要类型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本文在此着重于信用风险的论述。(二)信用风险的主要构成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及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类:1、本金风险: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的可能性。2、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3、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4、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房产信贷就是信贷集中的表现。四、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现状近些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有多家商业银行成功上市,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风险管理现状仍让人担忧,风险的可能性在以下方面仍旧突出。(一)信贷集中风险表现较明显。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各家银行为了利润,纷纷争抢这块“蛋糕”,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这就是较为典型的信贷集中风险。比如,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一旦楼市泡沫经济发生,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极有可能蒙受巨额贷款损失。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就是信贷集中风险最好的案例。2008年房地产信贷还贷压力陡增,部分地产商面临巨额房产贷款还款压力甚至无力还贷,少数个人房贷断供,银行业纷纷追讨地产商贷款回笼,充分显现了信贷集中风险。(二)信贷客户评价办法不完整。目前各家银行信贷评价办法不尽相同,尚未形成统一的、较为成熟的客户信用评估制度。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各自为阵,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办法粗糙(一些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四级,即AAA、AA、A、BBB)。这种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方式,在目前金融环境下,很可能使商业银行蒙受信贷资产损失可能。(三)抵押评估机制老化。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由于评估时的经济背景因素及评估办法制约,银行的抵(质)押物存在较大的价值缩水风险。如,股票作为质押物发放贷款,由于股市风险不可预测性,股票质押价值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给抵(质)押贷款带来巨大风险。又如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同样存在银行的抵押权“悬空”巨大风险。 (四)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到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情况在各家银行有着不同程度存在,虽然各家银行有信贷审批委员会或审计后续风险防范,特别是近年贷款审批实行权限集中上级银行的机制,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时有发生,近年来部分银行发生的多起骗贷案件、部分贷款方无力还贷等现象,无不及银行内控制度执行力有着一定的关联,也充分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贷款审批权限集中上级行的机制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市场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信贷权限集中于上级银行机构,基层行无审批权限,限制了分支机构参及信贷市场营销空间,形成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审批程序繁琐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一整套审批程序,层层把关看似严格,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贷款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判定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五、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对策。本文试从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入手,以加强银行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一)完善的现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设。完善现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上加强现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1、完善风险识别机制建设。在现行风险设别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银行风险评估中积累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风险内部评估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风险评级标准或风险评估模型,该标准能考虑不同环境、不同行业对受评对象的影响。目前,部分银行已开发了风险评估模型,但由于开发技术的局限性,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可以借鉴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技术力量开发完善评估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