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湖基本情况及渔业资源现状史建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西宁810016)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泊,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古称“西海”、“仙海”、“鲜水海”。蒙语称“库库诺尔”,意皆为蓝色或青色的海,藏语称“错鄂姆博”,意即“蓝色的湖泊”。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故名青海湖。湖中有沙岛、海心山、鸟岛、海西山和三块石五个岛屿。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裂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裂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洱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青海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神秘的藏族色彩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中外众多科学家来此对其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公元18441930年间,先后有20多位国外探险家和科学家来到青海湖。1938年地质学家孙建初对湖区进行地质考察后首次提出该湖泊是因地层断陷、倒淌河倒流而形成的科学推论。1949年后,青海省水利厅在环湖建立了多个水文气象站,开始收集湖区系统的水文气象资料,并绘制了第一张湖水等深图。对青海湖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始于1961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从湖泊地质、湖水物理化学、水动力、水生生物、现代沉积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出版了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一、湖区状况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约360公里,东西长约104公里,南北宽约62公里。18991901年俄国科学家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海拔高程为3205米,湖泊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37.5米;上世纪50年代未,青海湖渔业开发初期,湖面海拔高程为3196.6米,面积为4560平方公里;70年代,海拔高程3195米,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海拔高程3193.59米,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2000年湖面积4256.04平方公里;2002年海晏湾湖分离后,青海湖湖面积又减少112平方公里,现湖水位海拔高程3192.9米,湖面积为4145平方公里。青海湖区属内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秋季节温凉,冬春季节寒冷,湖水每年11月底结冰,笠年4月底开冰,最大冰厚0.9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0度,年均气温1.51.5度之间。境内多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春季以西北风最烈,年平均风速在3.24.4米/秒之间,瞬时风速可达30米/秒;年日照时数2800余小时,年总辐射量670千焦/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400700毫米,年蒸发量1440毫米左右。青海湖水补给来源主要是流域内河水,其次是大气降水和湖底的泉水。近年来,青海湖径流补给主要是环青海湖水系的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和哈尔盖河,这5条大河总长960余公里,也是鱼类洄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河水补给17.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36.93亿立方米。青海湖年蒸发量41.38亿立方米。青海湖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27米,2005年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局的资料表明,1962年青海湖水含盐量为12.49,目前已达到15.2。p值已由过去的8.9上升到9.1,碱度1650毫克/升。海心山位于青海湖中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鸟岛位于湖西部,在布哈河河口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其中以鱼鸥、鸬鹚、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聚集较多。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青海湖流域面积29661平方公里,共有三州四县(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和天峻县、刚察县、海晏县、共和县),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渔业、旅游业的重要基地。居住着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10多个民族,2000年底拥有人口9.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90%,人口密度3.3人/平方公里。各类牲畜共302.86万头(只),耕地面积约30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油菜、青稞、燕麦、碗豆及青饲料等,年产粮食约3600吨。工业规模不大,产值1.19亿元。交通、医疗卫生、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二、青海湖资源1、水生生物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资料,青海湖有浮游植物50多属,其中硅藻类最多,有23个属种,绿藻17个属,蓝藻10个属,黄藻和甲藻各1个属;浮游动物有23个常见种属,其中原生动物1个属, 轮虫类11个种,枝角类5个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环顶巨腕轮虫、直额裸腹蚤、咸水北镖水蚤;底栖动物有8种。2、鱼类资源青海湖鱼类区系是由裂腹鱼亚科的裸鲤属和鳅科的条鳅属组成。裸鲤属有青海湖裸鲤和甘子河裸鲤(新亚种),条鳅属有斯氏条鳅、背斑条鳅、硬刺条鳅和隆头条鳅。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1964年被水产部列为我国重要或名贵水生经济动物,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种二级名录,2003年列入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的通告,2004年被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湟鱼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7月行溯河产卵。通常在砾石河滩处产沉性卵,繁殖力低,耐寒冷、耐盐碱。性成熟年龄为45龄,进入河道产卵的繁殖群体平均年龄在4龄以上。相对怀卵量为28.8粒/克体重,体重150克的性成熟雌鱼平均怀卵量为3000粒,体重500克的雌鱼平均怀卵量为8000粒左右。青海湖裸鲤一般栖息于水的中下层,以浮游生物为食。生长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公斤(据近年来的资料810年生长0.5公斤)。青海湖中有大量的刚毛藻,俗称海藻,在青海湖繁殖力旺盛,数量十分巨大;不但严重影响拉网捕鱼作业,还对青海湖的水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裸鲤能吞食刚毛藻,使青海湖水环境得到一定的良性循环和净化,保证了青海湖的生态平衡。3、鸟类资源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二级)、蓑羽鹤、黑颈鹤等。三、青海湖裸鲤资源状况青海湖鱼类资源的原始蕴藏量约32万吨,1958年开始渔业开发,1960年最高年产达2.8万吨。60年代年均产量1.0万吨,渔获物平均体长28.8厘米,平均年龄为10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为108尾。70年代年产量逐渐下降到4400吨左右,渔获物平均体长26.9厘米,平均年龄8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136尾。80年代年均产量为3200吨,每百斤渔获物尾数167尾。90年代年均产量仅为2263吨,渔获物平均体长24.0厘米,平均年龄为5龄,每百斤渔获物尾数286尾。不具备开发能力。省人民政府在青海湖渔业开发历史上先后进行了四次封湖育鱼,分别为:第一次1982年11月1984年11月,限产4000吨;第二次1986年11月1989年11月,限产2000吨;第三次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限产700吨;第四次2001年1月2010年12月,零捕捞。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青海湖第四次封湖育鱼期间,同水科院长江水产所合作,探明青海湖2002年至2006年渔业资源可捕数量分别为2592.41吨、3610.84吨、5017.69吨、6926.88吨、15274吨。四、青海湖裸鲤资源下降的原因1.湖区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融雪和大气降水,入湖河流在上世纪50年代有108条,锐减至近年来的不足10条,而溯河产卵河流仅余4条。湖水补给小蒸发大,年亏水量4.45亿立方米,加之截流灌溉等更分流了大量的入湖水量,导致湖水入不敷出,从1959年至今,面积年均减少5.98平方公里,水位年均下降9.6-12.7厘米。水体理化指标亦逐年升高。青海湖的水位在不断下降,面积也在不断缩小。据文献资料记载,三四万年前青海湖的水位大约比现在高80米。自1908年至2003年以来的95年中,水位下降了约13米,湖面缩减700多平方公里。由于水位的不断下降,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青海湖,逐渐分离出许多小的湖泊。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青海湖北缘就分离出面积达48.9平方公里的尕海湖。后来又分离出沙岛湖和海晏弯湖。这两个湖泊呈椭圆形,面积分别为19.6平方公里和112.5平方公里。2.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气候干旱变暖、植被的破坏使入湖河流流量不断减少,导致河流干涸、断流频繁发生。造成产卵场缩小,产卵鱼群因水浅不能进入各河道产卵繁殖。尤其是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河流上的拦河筑坝,阻断了产卵繁殖通道,使大量的亲鱼不能上溯产卵,导致亲鱼搁浅死亡。1995年青海湖最大的入海河流布哈河因断流造成300吨产卵亲鱼死亡;2001年,沙柳河因断流造成了135吨产卵亲鱼死亡。3.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沼泽面积逐渐减小上世纪50-60年代的大开荒运动对河道两侧灌丛植被的砍挖,导致河流改道,河岸侵蚀及湖区水土流失。致环湖地区的30余处沼泽,面积不断缩小,沙漠日益扩大.据水文站资料,布哈河河流泥沙含量平均达7.57kg/m3,洪水期含量更高(周立华等,1993)。每年有35.77万吨泥沙随河入湖,使河口三角洲的泥沙堆积以每年200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致使鸟岛与陆地联成一片。由于河口泥沙的堆积,抬高入口,水流呈扇形分流,影响产卵亲鱼的上溯洄游。4过度捕捞和偷捕滥捞青海湖裸鲤自1958年开发以来,已累计产鱼30余万吨。青海湖裸鲤资源利用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1959年产量最低, 19601962年产量最高,此时,正值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青海湖裸鲤发挥了“以鱼代粮”的作用,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灵,青海人民对此怀有深深的情感。1963年以后产量急剧下降。从8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和偷捕滥捞现象更趋于严重,尤其是在产卵期间,大量的亲鱼聚集在河口地区被偷捕人员抢捕一空。导致种群后备补充群体急剧减少,给资源增殖恢复造成了极大困难。五、渔业资源研究概况青海湖裸鲤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一直受到国内外渔业科技工作者和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早在1899年,俄国科学家柯滋洛夫对青海湖进行过科学考察。上世纪50年代,我国鱼类学家张春霖老先生对该湖做了鱼类分类的研究, 6070年代,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青海湖鱼类区系、裸鲤生物学以及饵料生物等做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黎尚豪、曹文宣等老先生也进行过水生生物学和鱼类的考察工作。80年代,内蒙古水产研究所将青海湖裸鲤列入该省的水库和高盐的黄旗海、乌凉苏海移植对象,并获得成功。1988年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青海“青海渔业发展”项目,对青海湖水化、生物以及鱼类学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九五”以来,完成裸鲤繁殖生物学,原种保存,种质检测,原种扩繁,增殖放流,饵料生物,资源动态监测,青海湖水域环境理化因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复验证了大量基础数据资料,并同国内有关科研院校进行了青海湖裸鲤的性腺、肠道、肌肉组织学、生化遗传学、营养成份含量、耐盐碱、卵毒素、生产力、资源年际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六、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增殖保护措施198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青海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8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制定青海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实施办法,1992年颁布青海省实施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根据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要求,于19851989年先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