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规教言论第12课辅导资料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讲了十一个问题,前面十个问题宣讲了应该具有的功德或者条件。第十一个问题是讲如果具有了前面的功德,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今生来世殊胜的果报,是讲果。前面讲了九个问题,今天讲第十布施。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在佛法中,布施都是很熟悉的行为。全知麦彭仁波切也通过比较少的颂词,宣讲了布施的巨大利益、布施的理念和原则。我们有必要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布施的内容。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颂词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受用,但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的受用都没办法带走,必定只是留在此世中。“故当生起施财心”,了解了这个本性之后,我们应该产生布施财物的作意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精勤地为今生来世积累圆满的资粮,修持今来圆满的果报。第一句、第二句宣讲了即便拥有受用,死亡的时候也没办法带走的现实情况。“我今虽多积受用”,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有些人非常想要得到财富,拼命地去积累,但是因为前世缺少善根、福报的缘故,没有办法得到财富;第二种情况,今生对财富非常地欢喜,积累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很多的财富。不管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得到了财富,或者没有得到财富,或者得到少许的财富,死亡到来的时候,“必定留此世”。佛陀在经典中也再再地宣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在死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还有拼命积累的财产,不管是房屋、货币,还是其他的资具,都没办法带走。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过,不管是拥有再多财富的国王,在死亡的时候,连一分钱、一根针、一根线都没办法带走。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虽然万般珍惜最后还是要留在此世中。要么在火葬场中化成一把灰,要么埋在地里面被虫子吃到只剩下白骨最后白骨变成灰。不管怎么样,所有的东西必定留在此世,能够跟随我们心识而去的,就是今生中无始以来积累的善恶业,所以“死时必定留此世”。了知了财富在我们死的时候没有助益之后,麦彭仁波切就教诲我们,“故当生起施财心”,我们应该生起想要布施财物的心,应该去观想作意,怎么样才能用财富来做最大最有意义的事情?此处讲,第一个就是生起施财心,然后进一步跟进,把布施财物的意愿落实到行动中。“勤修今来圆满果,”通过布施的方式,为今生后世的快乐、圆满的果位打下殊胜的基础。我们今生如果贪财的话,是得不到快乐的。布施是一种放舍,我们的心就会处在放松的状态中,通过布施,可以利益其他的人,我们也会活在利他的快乐中。也能够累积巨大的福德,今生也会通过这个福德的成熟来感受快乐。还有后世,因为布施的缘故,无勤地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讲,一般的情况,布施一块钱就会无勤地获得一百块钱的果报,也就是“施一得百”。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或者经常去做使它成为一种重业,或者通过殊胜的菩提心等摄受去做的话,它的果报就绝对不是“施一得百”。所以,今生通过殊胜的心摄受布施,后世也能得到财富圆满等殊胜的果报。如果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摄受,财富还会变成我们获得解脱或者成佛的因。通过菩提心的摄受我们自己可以成佛,也能够通过成佛的果位去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如果能够布施,就是舍弃痛苦走向快乐的第一步,通过殊胜的善心、殊胜的见解摄受布施的话,就会成为远离轮回获得解脱的因。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布施的修法是必须要做的,而且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容易做的。大恩上师在很多教言中讲到,我们布施的时候最好不要有悭吝心,如果没有悭吝心,这个功德就很清净。如果一方面很悭吝,一方面做布施,虽然做了布施但利益不是特别大,这方面必须要了解。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这个颂词是从两个部分来宣讲,“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这是第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布施的话,虽然布施很小的财物,它的果报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布施,“受用虽多获利少,”虽然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财富,让自己在身心享受很大的快乐受用,但是获利却很少,因为它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福报。所以通过受用财富,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第二个部分是布施与不布施的差别。“往昔布施今富足”,如果往昔曾经做过布施,今生就会很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如果今世没有布施,来世就会很贫穷。反过来讲,如果在往昔没有布施,今生就会非常贫穷,如果从今世开始布施,来世就会很富裕。总之是不是很富足,关键还是看有没有种下富足的因。不管富足也好贫穷也好,都不可能是无因无缘的,都有一定的因缘,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一种因果规律。布施得到快乐并不是谁制定的,也不是谁发明创造的,它就是存在于法界中宇宙之间的一种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也不是谁在后面操控的,没有一个神仙或上帝等等,佛陀也没在后面操控,如果你布施了佛陀就赐给你安乐,没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做了布施,就一定能收获有快乐的。就像我们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中,就一定会有收获一样。至于收获庄稼的多与少,质量的优与劣,要看种子、田地、勤作与否。同样道理,布施的种子播下去之后,也一定会有收获。至于收获的多少,收获的优劣,要看心态、布施的对境。我们应该知道,谁相应于这样的规律去做布施,谁就会得到最公正的、最公平的回报。如果不做布施、悭吝,违背了自然法则,虽然自己很想得到财富,但也是没有办法通过无因无缘的方式获得财富的。这个颂词也是讲到了布施的原理,“布施虽小果极大”,布施的业果增上广大的道理在这里还是通用的。我们虽然布施很小的财富,或者布施微笑、力气、时间等,“布施虽小果极大”,它的果报就非常大。就像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只是在田地里播了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就收获的非常的多。种子成熟的时候,它的果比播种的时候大很多,布施也是一样。佛陀在经典中也讲过,一颗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要小,但是当无忧树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它的树荫能够覆盖五百辆马车排列的范围。所以我们就知道,种子非常小但它的果很大的道理。通过心上面安立的布施,它的成熟远远超胜外在植物界的种子与果实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布施虽小果极大”是一种自然法则。如果我们遇到一些殊胜的对境,对佛供养一杯水,或者一盏灯,它的功德是不可计数的。如果我们通过菩提心去摄受布施,功德更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不愿意布施,把所拥有的财富都拿来自己受用,虽然可以受用很多,但是一般情况来讲,尤其在以前古代受用的地方不是特别多,最多就是修一个很大的房子,买些庄园或者置办一些田产等,在现代买豪宅或者买很高档的奢侈品,买一些很昂贵的车、手机等,虽然自己可以把钱用到这些地方,好像拥有这些财物之后似乎就很快乐。但是不是真正很快乐呢?这个也不好说。当然拥有了这些资具,在生活出行等方面可能比较方便,但真实的快乐幸福不一定完全安立在拥有多少财富,或受用多少财富上面,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非常地满足。所以我们能够受用还是非常地少的,虽然受用,是不是真正获得快乐呢?这个也是不确定的。受用这么多,但是所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有些人虽然很多受用,但是身体不好,所以也受用不了很多的快乐;有些人是虽然资具很多,但是他的心情不好,每天都处在很烦闷的状态中。受用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少,从后世的果报来讲,后世的时间很长的,今生是很短暂的,即便是在今生中,受用多、身体好、心情好,方方面面似乎都很快乐,但是受用完之后,因为没有继续投入的缘故,通过受用所获得的利益,就是今生中的短暂的纯利益。理想的角度来讲,受用越多,身心非常愉悦,所得到的纯利益就是今生中的这一段。如果没有继续的去播种、布施,后世是得不到快乐的。所以后世和今生比较起来,后世的时间非常地长远,今生虽然受用,但是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布施,虽然很小的布施,但是后世再后世,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这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认证。富足的情况也是因为自己内心中曾经做没做过布施而有差别的。“往昔布施今富足,”如果自己在往昔曾经做过布施,一点点也好,很多也好,布施的善根如果今生中成熟,就能够在今生中获得富足。也因前世自己在做布施的时候的质量的好坏,所以有些人在今生中,通过奋斗可以得到财富,但是赚钱的过程比较挫折、劳累,费一些周折。有些人可能以前布施的质量比较高,所以今生中几乎不需要什么勤作,就到达了心想事成。今生中能不能够得到富足,关键还是看以前有没有做布施。今生以怎样的方式富足,关键还是看以前在做布施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态度、对境做的布施。比如供僧,供养僧众的福德是非常大的,假如你是把供养的东西送到寺庙,让僧众不需要劳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就可以享用到饮食,在后世中获得财富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比如以前在印度的时候,请僧众供斋要让僧众走路过来,中间花费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自己在感受财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周折,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果是很微细的。都布施、供僧,但是得到财富的过程是不相同的。不管怎么样,如果往昔做了布施,今生中就可以获得富足的果报。“今若未施来世穷”,今天或者是现世中,没有做布施,非常悭吝,没有对殊胜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对可怜众生作布施,来世就会非常贫穷。因为二者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所以有了布施的因就会收获富足,没有布施的因就没有办法收获布施的果。今生如果我们贫穷,就说明前世缺少布施。想要后世不贫穷,今生必须要布施、供养。布施、供养肯定是有钱财物比较方便一点,但是如果没有钱财或者钱财比较少,也是可以积累资粮的。比如供养,我们可以在佛前供养清净的水,通过清净心供养佛,就可以得到布施或者供养的功德。布施和供养功德是一个本体。往上面叫上供,往下面叫做布施,上供下施。平常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们也是一种布施。当别人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一点财富或者安慰,通过自己的能力给他排扰解难,这些都属于布施。我们想要在后世中富足,是一定要布施的。布施就是致富的法宝,而不是现在我们所认为的如果要致富,要有什么样的技巧、经验。如果内心中有善根,成功的富人提供的经验也许里面也有参考的价值。但是如果内心中没有布施的善根,经验再多其实还是没有办法成功的。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此处就讲如果没有善巧,财富就有很多的过患。“积累守护消耗等”,早期的时候有积累财富的过失,然后获得了痛苦,中间有守护的痛苦,最后有消耗的痛苦。本质还包括造罪业、感受、心情不愉悦等过患的痛苦。“财有甚多此过患”,财富有很多过患,如果不懂得使用这些财富,“纵彼财宝遍大地”,这些财宝虽然充满了大地,但是凡夫人相续中贪欲还是不会满足的,这就是财富本身会引发的过患。以前也讲过,财富本身不是什么过患,财富是中性的非善非恶的。比如说钱财,可以用钱去造罪业,也可以用钱去供僧、供斋,或者帮助其他的人。既可以成为善妙的因,又可以成为恶业的因,所以财富本身没有什么过患。如果我们不了解因果法则,财产就会有很多过患。过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对财产都有追求心,为了得到财产,必须要去积累、工作,如果想要找一个好工作,前期必须要学习。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后读研究生、博士等,都为了以后找个好的工作,去积累资本。寻找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的痛苦,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对这个观念还不是那么清楚。但是那个时候辛勤的学习,积累知识,就为了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个好工作。读完书以后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也不一定。因为读完书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时常有,比如在找工作过程中自己想要的标准过高,首先月薪得5000元,但别人只提供2400、2500元的工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很大了,面对这样的落差自己肯定会非常沮丧。自己想要的财富没有得到,这也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最初积累财产就要面对自己身体辛劳付出,以及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摩擦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