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针对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互动的视角,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进一步的。对于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企业集团通过集群式创新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企业集团;企业集群;集群式创新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尽管多数理论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然而,集群也可能变成孤立内向的系统,正如西欧的很多老工业区那样。集聚导致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和锁定(Lock-in)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德国学者格拉伯赫(Grabher,1993)提出了功能性锁定(Funcfional LOck-ins)、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和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等三种锁定,因此这也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这个命题。 当今地方产业集群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价值链分析从对单个企业研究扩充到对整个集群的研究。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fy chains,GCC)的概念,Gereffi(1994)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迪肯(Dieken)等人也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认为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生产网络的简化形式;Gereffi(1999)进一步将产业升级概念引入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3)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将产业的升级分为四种类型: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0BM的跨越;跨行业升级(IntersectoralUpgrading),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入新行业。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式(Arms-length Market Relations)、网络式(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chv)、等级制(Hierarchy)。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又提出市场式(Market)、模块式(Modular)、关系式(Relational)、俘获式(Captive)和等级制五种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认为网络式具体包括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则与准等级制类似。 全球价值链各种治理模式与四层次产业升级关系这种分析框架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Bazan和Navas-Aleman(2003)用系统和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巴西Sinos Valley鞋产业集群,认为集群升级前景依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Pietrobelli C.和Rabellotti R.(2004)通过对拉丁美洲40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实证调研,把中小企业集群分为四类,分别论述了四类集群升级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张辉(2005)认为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梅述恩等(2007)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张杰等(2006)实证剖析了主企业领导型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推动作用N23;盛世豪(2004)提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文娉等(2005)探讨了全球IDM公司的治理行为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 总之,众多文献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进入全球市场,较快实现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小企业依赖于主导企业,阻碍了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所以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如何实现更强的创新能力尤其必要。 二、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不同及其互动发展过程 (一)研究对象界定: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立统一性Hayter(1997)曾提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这两种集聚方式,本文假定产业集聚主要有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以SMEs为主)两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二者互动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创新。企业集团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特征(成员可分布于不同的集聚区),其子公司可能会被剔除而融入企业集群,也会吸收集群中的优良分子进入集团;而企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也会因为率先创新而成长为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对于当地产业集聚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某一知名企业集团的入驻往往可以促成企业集群的形成;企业集群对于企业集团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率先内生的企业集群往往会演化出企业集团(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其走向全球的过程同时也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发展自身价值链的过程。企业集团若不能善于利用全球不同地域企业集群的优势,必将因缺乏活力而萎缩;企业集群若不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或自身不能培育出具有一定管理、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将陷于低层次重复的怪圈,最后也必然要“锁定效应”而走向衰落。 Gereffi(1994)曾经将全球商品链(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在前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与前者相比,后者以大型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为战略经纪人(Strategic Brokers),综合运用研究、设计、营销和财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将主要市场与生产厂家联系起来。此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处于两者之间、兼具两种驱动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联系起来看,与全球化相联的却是片段化。片段化与集群密不可分,“片段”往往分 布在地方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域。片段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的结果;与之相反,为了升级集群也迅速以各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主动嵌入”方向相反,“片段化”反应的是企业集团正向配置、利用全球资源的状态,而“嵌入”表现的却是集群反向地快速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过程。所以,就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关系来看:企业集团要善于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优势,利用各地集群来发展自身;企业集群的企业要通过充分竞争和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积极培养出企业集团,以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二)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主要有:“新产业空间”学派(scott,1980;Stoper,1986)以交易费用和投入一产出系统为分析工具;新产业区论(Bagaasco,1977;PioreSabel,1984)强调本地化、嵌入性;创新环境学派(Grannovettor,1985)以“根植性”、“弱联带”为分析工具;Nelson(1993)的创新系统理论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人手;Porter(1990)则以钻石理论为分析工具。综合来看主要有两个维度,即技术、生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新产业空间学派侧重生产联系的角度,其它理论则强调社会、历史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类似的,McCarm、Arita和Gordon(2002)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聚合式(Pure Aggloneration)、产业综合式(Industrial Complex)和社会网络式(social Network)三类,认为分析产业集群时必须分析其不同的性质。在这里,产业综合式就是侧重生产和技术的维度,社会网络式就是以社会和文化的维度为主,纯粹聚合式则仅仅是纯粹市场原子式的,联系薄弱。联系前边Humphrey等人或Gereffi等人的治理模式的分类法,网络式中全球价值链内的联系更为平等,包括了模块式、关系式两种,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进一步可以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对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提出的的五种治理模式加以分析,模块式、关系式即前边网络式的细分,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俘获式和等级制的内部生产联系多些,而模块式集群在技术上可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式内部两种联系都弱。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基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关系两个维度,对于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企业集团与其密切相连的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则可以从生产技术、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即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如图1),二者的互动推动了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创新式即综合了模块式和关系式的优点,是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包括以下内涵:(1)个性化需求是主导,信息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2)以精益生产方式为主要思维模式;(3)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基础,强调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4)创新主体通过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互利合作,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