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汾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古诗文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一、 诗歌鉴赏 (共5题;共57分)1. (4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_。_,最是橙黄橘绿时。(1) 默写古诗。荷尽已无擎雨盖,_。_,最是橙黄橘绿时。(2) 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 (3) 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和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和_;写了两种水果,是_和_。 (4) 诗人告诉我们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2. (11分)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 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的_,全诗描写的是_(季节)的景色,从第_、_句诗中可以看出。 (2) 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_、_、_、_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B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C .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D . 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3. (10分) 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o)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1) 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勾画出来。 (2) 本节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了_和_的修辞手法。 (3) 作者为什么用“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来比喻中华少年? 4. (21分)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1) 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指极短的时间_江海汇合之处_(2) “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_(视觉 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_(涨潮 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_(视觉 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_(涨潮 退潮)时的景象。 (3) 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 “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_5. (11分) 根据图片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 萧萧_,_。_促_,_篱落_。这首诗的题目是_,作者是_代诗人_。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 (2) 请你为上面的图片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填序号)前两句:_ 后两句:_A.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B.写深秋的凄清。(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 喜欢秋天。 B . 思念家乡。二、 文言文阅读 (共7题;共39分)6. (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是吾剑之所从坠_(2) 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 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4) 这则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7. (7分)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汉江 临 泛(唐) 王 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释】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1) 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两岸青山的_。(2) 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3)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8. (6分) 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那年,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词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 下列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荻画地 以:用B . 教以书字 书:写C . 使学为诗 为:作为D . 及其稍长 及:等到(2) 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 欧阳修聪明过人B . 太夫人教子有方C .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 . 欧阳修刻苦攻读(3)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多通古人篇章。惟读书是务。(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 9. (7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o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穷:尽,完,这里指学完。谓:认为,以为。之:代词,指代秦青高超的唱歌技巧。遂辞归:于是就(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遂(sui),于是。辞,告辞弗(fu)止: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衢(q),大路抚节:打着节拍。遏(e):阻止。谢:认错,道歉。反:通“返”,返回(1) 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B .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2) 秦青为薛谭饯行,高歌一曲之后,薛谭是怎么做的?写出相关的句子。 (3) 秦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0. (4分) 读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道旁苦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尝:曾经。诸小儿:小伙伴们。游:玩。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竞走:争着奔过去。唯:只有。信然:真是这样。【附参考译文】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众小孩儿争着奔过去抢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尝,真是这样。请在古文和译文中用“_”画出王戎判断路边的李子是苦的原因。11. (6分) (2019四川模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自谦之辞。师旷是个盲人,所以这么说。阳:这里指阳光。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暮_戏_闻_善_(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臣闻之。B . 如日出之光。C . 默而识之。D . 学而时习之。(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12. (3分) 课外阅读。 燧人钻木取火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鹗(xi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 识:_ 至:_息:_ 感:_(2)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_。 (3) 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肩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 (4) 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5) 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肩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 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诗歌鉴赏 (共5题;共57分)1-1、1-2、1-3、1-4、2-1、2-2、2-3、3-1、3-2、3-3、4-1、4-2、4-3、4-4、5-1、5-2、5-3、5-4、二、 文言文阅读 (共7题;共39分)6-1、6-2、6-3、6-4、7-1、7-2、7-3、8-1、8-2、8-3、8-4、9-1、9-2、9-3、9-4、10-1、11-1、11-2、11-3、12-1、12-2、12-3、12-4、12-5、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