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录片如何利用声音叙事 纪录片依靠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纪录片表述的情境,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声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以小提琴大师斯坦恩访华为主线,记录了这位音乐家在华授课、观光、演奏的全过程。导演艾伦?米勒细化声音元素,充分利用声音的叙事功能,在线性的时间轴上构建起一个叙事的声音空间,声音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被安排进纪录片流动的影像时间里。 一 纪录片中的人声主要体现在解说词和人物的对话采访上。解说词是一种非个性化的声音,它可以直接点出人物的心情,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在纪录片中最直接的介绍人物、交代情况的手法都是运用解说词来完成的。而同期声所记录的人物对话则是个性化的声音,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1、表达抽象的意义 语言表达抽象概念的另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它可以对其他声音进行概括和总结。斯坦恩一行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交流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导演将三个学生练琴的镜头剪辑到一起,学生们所演奏的三首曲目都非常复杂。这三段音乐被谭抒真校长概括为学生们追求好高骛远。之后,谭校长说道,斯坦恩是重视音乐多过技巧的,画面中出现斯坦恩拉琴的片段,乐曲简单舒缓,和学生的演奏形成了鲜明对比。解说词对纪录片中其他声音的运用起到了解释、统领的作用。 2、串联画面 解说词可以将连续的两个镜头串联起来,为它们赋予意义,找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斯坦恩一行来到上海参观孩子们的体育训练,这本是他在华行程中的一部分,依照时间顺序被安排在指导音乐学院的学生之前。而解说词却以体育训练类比音乐进行转场过渡,如果把他们的高强度训练和组织性运用到工作中或者是音乐教育中来的话,镜头跳转,我们在上海音乐学校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解说词将看似毫无联系的两组镜头串联在一起,使不同场景自然地实现了空间的转换。 3、复式解说的平衡感 本纪录片的解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斯坦恩作为本片的主体拍摄对象,是连接故事结构最主要的解说者,而钢琴家高勒布和谭校长分别在借琴和上海音乐学院段落中担任解说。斯坦恩充满活力的声音表现了音乐家的浪漫和热情;高勒布冷静地表达钢琴音准上的问题,是音乐家的执着与认真;而谭校长沉稳平静的声音则是一种经历磨难后的沉淀。 启用三人解说首先在声色上达到了一种平衡,这是对声音特点的外部考量。更重要的是,将不同段落中主要的行为人作为解说者,有意地调节了纪录片的节奏和叙述风格。他们以亲历者的姿态表达情感,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拉近了观众和人物间的距离。 二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属于典型的音乐纪录片,纪录片中的音乐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有源音乐是指画内人物或事物发出的音乐;无源音乐是指纪录片创作者依照纪录片的实际内容在后期制作时加人的音乐。这两种音乐都对纪录片叙事都起着重要作用。 1、空间转换,调控节奏 导演米勒在本部纪录片中应用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乐,这些民乐的使用不但突出了地域特色,而且对纪录片空间环境的转换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斯坦恩欣赏民乐队演奏之后,导演选择了长城和天安门的素材画面,空间由室内转向室外。随着镜头的转移,民乐队所演奏的有源音乐变成了琵琶弹奏的无源音乐;当镜头移向宫门时琵琶声转为西方交响乐,然后跳接斯坦恩和中国乐团彩排时的画面。在雄伟壮阔的交响乐演奏后,插入简单轻快的中国民乐,不同音乐的跳接也令这部纪录片像乐曲一样充满律动,时而欢快,时而舒缓的音乐选择令纪录片的节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 2、完成叙事,推动情节发展 纪录片中有一场关于斯坦恩和李德伦讨论莫扎特的段落,虽然时间短暂却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叙事片段,直接表达了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观。李德伦表示,莫扎特的音乐才能是和他所处的从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有关。斯坦恩对此没有进行正面的否定,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人认为,莫扎特的天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或者经济生活有什么特别的联系。接下来镜头跳转,纪录片第一次插入了斯坦恩在北京演出的片段。而这首曲子正是出自于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此时的音乐长达80余秒,几乎和前面两人讨论的片段一样长。这段音乐柔美悠扬,加上斯坦恩全神贯注地演奏,令观众自然地沉浸在音乐之中,而这一小节的叙事到这里才真正结束。前面斯坦恩没有正面回答的问题已经在音乐中得到了答案,音乐成为故事逻辑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导演不需要额外添加其他元素,音乐直接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 三 音效是纪录片中区别于人声和音乐的另一种声音,它既可以被当做客观声音使用,也可以处理成人为的主观声音。音效可以很突出或是很细微。可以暴露,可以伪装,可以暗示,可以设置,也可以揭露,可以标志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可以暗示延伸的听觉隐喻,音效可以给影片增加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多层次含义。从真实感和空间感来看,同期声对于纪录片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能直接体现真实感,而且它塑造真实生活空间的能力很强。这些自然存在的真实声音,产生了一个实际的空间环境,具有强大的空间表现力。在纪录片开始的北京街头片段中,环境音效声由弱至强与古筝音乐的渐变相配合,这与纪录片由最开始欢迎斯坦恩的叙事空间到展现中国风情的非叙事空间相一致。之后,音效声又由强转弱,画面中响起下一个场景中翻译员的声音,效果声再次配合叙事空间的转换。由北京至桂林的空间位移也是在渐强的火车声中实现的。 四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声音的出现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加了信息容量,丰富了意义内涵,拓展了时空表现力,使视觉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这一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使纪录片精确记录的功能近乎完美。声音在纪录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从属于画面,它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在许多场合,声音无论在时间再现上,还是在空间的表现上,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时它甚至可以完成画面难以胜任的任务。 如今,娱乐化浪潮席卷了大众传媒的各个角落,纪录片娱乐化的创作理念日渐成为编导的自觉尝试。纪录片的娱乐化不但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它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道。娱乐化也让声音在纪录片叙事的应用上日益重要,重视纪录片的声音叙事功能将成为今后纪录片发展的关键因素. 注释: 美 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王旭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作者张雪泓系中国政法大学 2012级法制新闻学硕士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