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良学习习惯有哪些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 虎地应付学习;5、爱面子,不东不会也不问;6、学习时沉迷于空想;7、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 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8、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什么9、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 答案才放心;10、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 不认真分析检查;11、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12、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13、边做作业,边听收音机;14、学习时常说闲话;15、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16、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17、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18、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19、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20、基础没打好,变得灰心,自暴自弃。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诸方面原因,不免会形成一些 坏习惯,如作业马虎、上课小动作多、书本乱扔、学习拖拉 等等。面对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教师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 到矫 正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怎样才算是学习习惯不 良。一、学习习惯测量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学习习惯检查表”,以便 教师大致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问 题: 计分方法: 等级评定:问题:下列问题符合自己的就答“是”,不符合的就答“否”,难 以决定的就答“不一定”。1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吗?2有面对书桌就是没有兴趣而把时间浪费掉的时候吗?3身边经常备有辞典、字典之类吗?4学习时有下意识动作吗?5在学习中有经常沉迷于空想的时候吗?6做过快速读书的练习吗?7学习结束之后,收拾书桌吗?8学完后,背诵所学内容吗?9有一边听广播或看电视一边学习的时候吗?10发回的试卷,经常重看吗?计分方法:第 l、3、6、7 、8 、10 题,答“是”给 2 分,“不一定”给 1 分,“否”不给分;第2、4、5、9 题,答“是”不给分,“不 一定”给 1 分,“否”给 2 分。把每题所得分数相加,即是 总分。等级评定:总分 3 分以下非常差4-7 分较差8-12 分一般13-16 分较好17 分以上非常好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学 习习惯。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原则(一)针对性原则每种坏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矫正 时,要查明形成坏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 白,只知说教或责罚,学生的坏习惯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 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学习拖拉磨路,有的学生是由于对 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是时间概念模糊,有的是气质性格 所致,有的是因为懒惰,而有的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取得 成效。有些坏习惯是由于学生情绪活动受到困扰而形成的。例 如,受了委屈,没有人去理解他、安慰他,他便吮手指、咬 笔杆以自慰。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而内心紧张,就以做小动 作或东张西望来加以缓解,如果教师不去解除学生精神上的 困扰,仅去责备学生,试图以施加压力的方法纠正坏习惯, 也许措施越严厉,后果越槽。只有找到情绪困扰的根源,帮 助学生逐步卸下心理上的负担,树立起对自己和对学习的信 心,才能使不良习惯最终消除。因此,习惯矫正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学生不 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整个矫正过 程都应贯彻针对性原则。(二)及时性原则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的时间越久,矫正就 越困难。因此,教师应贯彻及时性原则,在学生的坏习惯刚 刚形成或尚未形成的时候,就给予矫正。不要等到积重难返 才引起重视。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 发现不良习惯的苗头就及时抓住,并给予必要指导。反馈越 及时,效果越好。当然,及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发 现学生在学习中有不良行为,就要马上把他训一顿。不管是 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有时可以当时就批评, 有时可缓一缓,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批评。对有抵触情绪的学 生更应等一等,待其心情平静下来再批评。一般来说,心情 不佳时,不利于认识自己的问题;心情平静时,有利于认识 错误。因此,及时性是以把握适当时机为基础的。在时机适 当的前提下,矫正越及时,效果越突出。(三)疏与堵相结合原则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一方面需要疏导,像大禹治水 一样开沟挖渠,把水引人正轨,顺势引流,让学生在不知不 觉中改变习惯;一方面又需要堵塞,需要一定的强制训练, 通过各种惩罚让学生明确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惩 罚的。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疏没有堵,则水 往这边流,也往那边流,难以奏效;只有堵没有疏,短期内 也许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洪 水泛滥。有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时,一味“管、卡 压、罚”,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往往会使学生阳奉阴违,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做法。聪明的教师应把二者 结合起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抓住学生的热点和兴趣点 顺势引流,堵住已有的和潜在的缺口,充分利用学习和生活 中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做到“遇物而诲”,“遇事而诲”。三、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疏导法 (二)惩罚法 (三)激将法(四)消极练习法 (五)切断联系法()疏导法疏导法是一种不采取强迫手段,而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和兴趣点顺势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这种方法由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学生的心理较为放松, 没有抵制情绪,同时又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故教育效 果较好。例如,采用疏导法时,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其次,要贴近学生。最后,要利用机会。例如, 有个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学习,拖拉马 虎。教师通过了解,得知他迷恋于看电视,也喜欢和别人谈 论电视。于是,教师可以从电视入手进行引导,先谈电视节 目、电视的好处,再谈电视的产地、电视的原理,最后过渡 到学习上去。可以用一些问题刺激一下学生:“既然你那么 喜欢电视,你知道电视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电视为什 么会接收到声音和图像?”“今后的电视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疏导,使他由看电视到想知 道电视的原理,再到热爱学习,最后到形成良好习惯。这种 疏导法就比一味禁止或说教要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学生有自己的世界,有自 己关心的问题,教师平时应仔细观察,深入其中,充分了解, 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喜怒哀乐。这是顺利疏导的必要前 提。贴近学生 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敞开;只有敞开 心灵,才有疏导的可能。教师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姿 态是一种惩罚的姿态,而不是疏导的姿态。因此,刚开始疏 导的时候,教师应理解、接受甚至同意学生的某些观点和行 为,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而不应一开始就反驳和批评。如 对爱看电视、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一开始应肯定电视的好 处,甚至可以说明“我也很爱看电视”,再过渡到其他方面。 这样,通过“投其所好”,能贴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 戒备和抗拒心理。利用机会 疏导最大的特点是顺势引流,势未足时则引 而不流。这里的“势”其实就是指的机会。疏导有的时候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序渐进,有的时候又是随机的教育, 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只有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教师,才能使 疏导法发挥出最佳效果。二)惩罚法习惯是一种行为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动力定型。因此, 要矫正讲习惯,光有疏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堵,需要一定的 强制训练和惩罚措施。必要的惩罚对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 有一定作用的。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在的意志力,也需 要外部的强制力,它全靠自觉是不行的。惩罚作为一种外部 强制力量,对矫正不良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是疏导法的辅助 手段,但在运用的时候要慎重。惩罚的方式有多种,如口头批评、通报批评、罚站、记 过、罚款等。不管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 行为是错误的,并能激发他们努力改正。为更好地发挥惩罚 的效果,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惩罚适度。第二,惩罚适量。第三,惩罚适时。第四,罚之有理。第五,讲究技巧。第一,惩罚适度。 根据学生不良习惯的程度适度惩罚, 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惩罚是随心所欲的,是不公正的。如 果惩罚太重,则会引起对抗情绪;如果惩罚太轻,则不足以 使学生有深刻印象,教育意义不大。第二,惩罚适量。 惩罚不是正面教育,运用时要非常 谨慎,次数不能太多。惩罚如果太多,则学生会产生“免疫 力”,受了罚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教育效果不大。同时, 过多的负强化会使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觉得自己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和自卑感,有 的学生则会破罐子破摔,干脆和老师对着干,抱着一种“反 正我就这样了,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有的教师不注 意这一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翻来复去批评个没完,使学生 的耳朵都起了茧子,或者动不动就罚站、不准回家,把惩罚 当成是灵丹妙药。这种观念和做法是落后的、简单的,是不 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第三,惩罚适时。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惩罚。合适的 时机标准不一,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使惩罚能最大限度 地发挥效果,能积极推动学生矫正不良习惯。例如,对有些 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进行批评,教师可以选择他们心情平 和、愉快的时候,并且语气委婉,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对 于有些胆汁质的,满不在乎的学生,则可以进行突然的强烈 批评,使学生始而震惊,继而猛醒。另外,教师要避免在自 己心境不佳时惩罚学生,因为此时惩罚往往伴有个人情绪, 不容易把握惩罚尺度,容易过量。“过火”。第四,罚之有理。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罚,使他们 心服口服。因此,在惩罚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道理, 不要让学生受罚后还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道理可以在惩罚 前讲,也可以在惩罚后讲,也可以边惩罚边讲,根据不同情 况选择不同方式。第五,讲究技巧。 为使惩罚更有效果,学生更易接受, 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教师可以欲抑先扬。在批评、惩罚之前,先进行肯定。 例如,“你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学生,这次是怎么了?” “这一段你在听课方面表现很好,但在完成作业方面还得加 把劲,尤其是要改掉马虎的毛病。”这种欲抑先场的手法既 可以融洽气氛,使下一步批评易于展开,又可以使学生受到 勉励,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其次,惩罚后要避免立即表扬。“打一巴掌、揉两下”的做 法,会使学生认为教师罚错了而在自责,这会降低惩罚的意 义。再次,惩罚应对事不对人。你所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 为的习惯,而不是他本人。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人身 攻击,不应对学生整个人进行否定,而只应针对他所犯的错 误。如,教师不应说:“你真是太差劲了,我对你失望”,或 者“你这个花岗岩脑袋,屡教不改”,而可以说:“我对你的 行为表示失望。我想,凭你的能力,你完全可以做得比这好 十倍。”这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而且增强了他的自 信心。最后,教师不要纠缠老帐。有的教师在批评和惩罚的时候, 把学生以往的错误全部又数落一遍,热衷于“揭疮疤”、“算 老帐”,这是会令学生反感的。以前的错误已经批评过了, 就不要总是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否则,学生会产生这样的 心理:“老师永远记着我的错,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显 然,这种心态会大大降低惩罚的效果。(三)激将法激将法是惩罚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教师用比较强 烈的或反面的言语、行为故意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 使学生猛然警醒,从而下决心改掉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这 种方法必然会触及到学生的自尊。从教师角度来看,运用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