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高一的学生在参加语文考试的时候,需要在考前做份测试题,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还是为了能减轻我们的对考试的紧张感。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2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袅娜(nuó) 供养(gòng) 芰荷(jì) 淇水汤汤(shng)B.溘死(kè) 角色(jué) 吐哺(b) 否极泰来(p)C.三匝(zh) 垝垣(gu) 纤细(qin) 丢三落四(là)D.敛裾(j) 赍钱(j) 一椽(chuán) 渐车帷裳(ji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踱步 歧韵 谣诼 忍尤攘垢 B.杂揉 愆期 偕老 沧海桑田C.纨素 和协 岌岌 惠风和畅 D.踯躅 阡陌 守拙 没精打采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B. 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抱残守缺,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D.世博会开园以来,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每天参观人数不绝如缕,截至10月31日21时,累计检票入园7308.4万人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中央台焦点访谈等舆论监督节目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央视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B.有人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的嫌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C.随着打车软件滴滴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D.中国好歌曲因原创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微博上霍尊的卷珠帘视频,受欢迎程度十分惊人,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被转发超过了6万次以上。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6.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步余马于兰兮A.火尚足以明也 B.伏清白以死直兮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足以荣汝身7.下列句子中没有偏义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否泰如天地 B.昼夜勤作息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8.下列是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思。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A. 七夕节 重阳节 寒食节 春节B. 重阳节 清明节 寒食节 元宵节C. 重阳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春节D. 中秋节 重阳节 端午节 元宵节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长余佩之陆离C.不吾知其亦已兮 D.而今安在哉?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表现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B.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结尾的化鸟情节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民对于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向往。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作者将写景、叙事、说明、抒情结合在一起,四者有机统一。它又是一篇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 ,。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A. B.C. D.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石)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继而官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B.景帝时,他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给皇上。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德时期,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D.明英宗再次登位,于谦、王文被杀,陈循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15.(15分)(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3分)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3分)(2)课内翻译(9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二)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