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篇一: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摘要: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高原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 效应出发,阐述了高原训练的概念、发展和研究现状,对机 体产生的效应,以及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并介绍了高 原训练在方法和器材上的进展。关键字:高原训练;缺氧;方法 现代运动训练是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组成的一种综 合系统教育工程,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必须开发和运用新的 更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 科学理沦研究的深入,使运动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就更 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生 了。1. 高原训练高原的概念高原是指在海拔较高,一般是3000m以上的大片起伏较 小的平地。大多数人在到达3000m这个高度以后都会出现明 显的症状和体征, 超过这个高度, 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 的适应性改变就会变得愈来愈明显 , 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 特征。高原训练的概念和研究现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 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 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 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 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近年来,在查看和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 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 为XX-2500m,低于XX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能充分挖掘 身体潜力,而海拔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 荷,不利于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同时发现对于世居在高原的 运动员的最佳训练高度是缺乏相关的研究的。最近的文献研 究还表明,高原训练最佳的持续时间应为 4-6 周,而对于高 原训练后最佳的比赛时间一般认为是下平原后的 4-5 天,中 长距离项目 10-14 天,短距离项目 20-26 天。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高原训练应该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当时 就发现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 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高 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 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 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 力 性运动项口成绩有良好效果。因此,他们开始对高原训 练进行研究,并且在高加索建立了一个高原训练基地。最为明显的例子出现在 1968 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上, 肯尼亚人获得了 10000M 项目冠军,随后人们发现中距离赛 跑中成绩优秀的几名运动员都是出生在维多利业湖畔海拔 1500-XXM 的中度高原地区,这个地区的世居人有一个体格特 征,就是股骨比白种人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身体机能上 的适应特征,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海拔高度与运动能力的关注 从此以后,高原训练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高原缺氧 训练”成为长距离赛跑运动员取胜的秘密武器,目前世界上 著名的长跑运动员每年都要花一段时间进行高原训练。如今 国外已经有近50个高原训练基地,其中美国就有 11个,我 国也拥有诸,如昆明海埂及青海多巴等较好的高原训练基地。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高原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都有比 较多的研究,更加重视对高原训练的生理的研究,在方法 上提出了“缺氧训练”“模拟高原训练”“高训低住”“低训 高住”“高住高训”等训练方法。2. 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在高原环境下,人体除了要受到低温、低湿度以及低气 压的刺激外,还要受到低氧的刺激。在低氧的环境中进行运 动,人体除了要接受运动训练造成的负荷外,还需要应付低 氧性缺氧负荷,这就大大的增加了运动员的循环系统、呼吸 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肌肉机能的负荷。通过训练能促进身体 机能产生适应,改善和提高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肺的通气量和摄氧量高原缺氧环境下,由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降低,进而导 致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的降低,进而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急性低氧时肺通气的增加仅仅是正常的呼吸调节机制 在发挥作用,并不涉及低氧的适应。这种调节有低氧对外周 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还包括加深加快呼吸后引起的血液二氧 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降低,通过化学感受器对呼吸的抑制 作用和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急性低氧时的肺通气 增加不大,但在慢性缺氧时,由于机体的呼吸调节系统发生 了某此适应,肺通气的增大幅度提高。Simc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中度高原安静状态下,每分钟 肺通气量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在亚极限运动时,则较平原值 增加约 12%,动脉血氧饱和度在安静状态时下降 14%,运动 时下降4-7%,摄氧量在安静时减少10%,运动时减少7%。Pugh 进行的实验证实,由平原进人中度高原后,尽管肺通气狱增 加了,但摄氧量是减少的。分析得出,摄氧量的限制因素不 是肺通气量,而可能是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心输出量 的下降,这两种因素障碍了组织水平上的氧弥散。同时,最大摄氧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氧分压的下降 而逐步下降。急性缺氧引起的这种摄氧量的下降是由心输出 量的下降导致的,而慢性缺氧则不仅仅是由于心输出量和血 氧含虽下降而造成,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肌肉在慢性缺氧 时发生了变化。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率的峰值(HR peak )随着纬度增高及停留时间加长而降低,因而由血红蛋 白浓度的升高和心搏量正常化倾向导致的氧气输送能力的 提高与心率峰镇的降低相互抵消。血液一般在高原暴露几小时即可引起血红蛋白的浓度上升,有的研究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血红蛋白的提高不是血红 蛋自生成的增加所致,而是高原干燥的环境使血液浓缩。但 是根据石爱桥的研究,在采取了防止血液浓缩的措施以后 , 血红蛋自的值还是升高了,可见高原的缺氧环境确实能够提 高机体的血红蛋白浓度。翁庆章的研究还发现 Hb 受缺氧引 起体内的代偿作用在高原一肖早上升趋势,下高原 1-2 周内 Hb 仍上升,超过运动员上高原前的水平,这就说明脱离缺氧 环境后,体内的代偿机制仍在继续起作用,使 Hb 呈超量恢 复,有利于下高原后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李桦等的研究表明在高原训练的前期,运动员的缓冲系 统轻度偏酸,但到后期则脱离了偏酸状态,下到平原时机体 缓冲能力明显提高,这说明高原训练可以改善机体的缓冲能 力。心率和心输出量McManns 发现在海拔 XXM 高度上作时心率比在平原增加 10-20%。Klausen等人观察到在高原上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 心率和每分输出量与平原相比增加 50%,而每搏输出量保持 不变。石爱桥报导高原训练时,运动员安静心率明显上升, 最大心率则明显下降,这说明运动员在高原上休息和进行次 最大强度的练习时,血液中氧含量的减少是通过提高心率来 补偿的,为给肌肉提供足够的氧气,心脏不得不提高收缩的 频率,可是在最人强度的训练时,心率却下降,这可能与心 肌供氧有关。同时由于高原血氧含量不足,影响了运动后日 亡肌的恢复,使运动后心功能的恢复时间加长。李桦等对中日竞走运动员的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后,认为 运动员运动中的最高心率在高原及平原均能达到通常公认 的极限下负荷的心率水平。同时他们肯定了通过高原训练可 以提高心功能,使运动能力得到增长。在高原(海拔 5000M) 三周后氧运输系统可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极量运动后,吸氧 量、心输出量、心率、肌肉血流量都有明显下降,动静脉氧 差却有上升;在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 肌肉血流量都 明显下降,而吸氧量却保持不变。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的 减少不导致吸氧量下降可能是由于血氧含量因 Hb 的上升而 增加所致。肌肉刘哗等人的研究显示,高原训练使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 解代谢显著增强,高原缺氧使人体肌糖原含量有显著性提高 这可能是机体对缺氧产生的应激反应。也有研究表明在 500OM以上高原生8周会导致腿部肌肉的横切面积下降10%, 在肌肉体积减少的同时,肌肉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下降达 25%,三梭酸循环、脂酸氧化、酮体利用、呼吸链等系统中 的酶活性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线粒体的数量下降所 致,而不是单个线粒体的酶活性下降。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的 数量也不会因为肌肉体积的变小而减少,因而单位面积的肌 细胞可得到更多的毛细血管的支持,同时由于线粒体的减少和线粒体的分布更加 接近细胞膜,单个线粒体容易得到更多的氧供应。Tcrradcs和Sundberg及他们的同仁发现在模拟高原或 血液供不足的条件下训练,研究对象体内的线粒体酶的活性 有微小的升高。孙小华等人也指出,在模拟中等海拔和条件 下处于生长期的大鼠肌肉重贵下降,肌肉纤维变细,肌力下 降,肌肉中的线粒体相对面积下降。还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 可以提高肌肉的缓冲能力。有人认为,在严重缺氧时,高原 适应和训练的综合因素能引起人体肌红蛋白浓度少童增加。3. 高原训练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无氧代谢能力关于高原训练能否提高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问题,一直 存在着较大的争议。Terrades报道4名白行车运动员经过4 周的高原训练(海拔2300m)后,其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磷 酸果糖激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显示糖酵解能力下降,无氧能 力降低。葛新发等的研究也表明高原训练(海拔XXm)不但 不能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还会使速度能力降低。石爱 桥报道 17 名国家女子皮划艇队员经过 4 周的高原训练(海 拔XXm)后无氧代谢能力下降。王荣辉等人进行的动物实验 表明经过低氧训练后无氧能力没有显著和稳定的提高。Hayes 等人进行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高原训练后糖酵解酶活 性没有变化。有氧代谢能力从 70 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训练实践和运动生理学 研究表明,海拔高度适宜的高原训练可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心 血管功能和血液中的 Hb 浓度,从而增进有氧工作能力。石 爱桥的研究结果表明进行了4周的高原训练的后,运动员在 运动成绩不变的情况下血乳酸值明显降低,提示有氧代谢能 力提高。葛新发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陈一帆等的研究表 明高原游泳训练(海拔1895m)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王茂叶等人的研究表明,间歇性低氧训练后小鼠的心肌、脑 和股四头肌中的CCO和SDH活性增加,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 有氧代谢能力增强。篇二: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就高 原训练应用与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综述,为 今后高原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高原训练;现状;发展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被世界各 国广泛应用。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世居非洲高原的中 长跑选手的崛起,高原训练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此后,不少 国家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赛前都会进行高原训练,取得 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不少运动员却在高原训练之后成绩没 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为提高高原训练的效果,克服 存在的问题,查阅诸多文献得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高原训 练的机制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原训练是在特殊的缺 氧环境下的训练,对体力和意志的磨练都有特殊作用。较之 平原训练,高原训练能更好地挖掘人体的机能潜力和提高训 练水平,这就是高原训练的魅力。但是,高原训练又具有高 风险,要很好地驾驭高原训练并非易事。不懈地探索高原训 练的规律,兴利除弊,提高高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及其成功 率,是体育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不懈进行探究的重点领域之1. 高原训练的概念及其分类高原训练的概念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 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 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5 在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通过高原缺 氧和训练负荷增大的双重刺激, 可以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 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 缺氧的生理适应性变化。高原训练的分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