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表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产业经济 研究方向 循环经济 导师姓名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部 2010 年10 月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 文 题 目承接产业转移下的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论文选题来源导 师 选 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目的:2010年1月12日,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要求,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皖江城市带将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工业深入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最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仅造成了皖江城市带巨大的生态损失和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了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面对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安全问题,只有转变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的排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才能有效的解决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循环经济发展观念落后,激励机制缺乏、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支持不足等等。另外,承接产业转移也给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承接的一些重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要将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就必须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尤其是实现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意义:1、理论意义(1)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探讨重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2)关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同的目标函数,是政府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协调一直,促进经济发展。2、现实意义(1)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框架、运行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认识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这对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可以保障“示范区”按要求建设,实现“示范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在表格最后附上文献综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别有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对其研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开始。一、国外循环经济理论综述从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逐渐成熟阶段(一)萌芽阶段1966年,肯尼思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观点,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学”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二)初步发展阶段循环经济思想萌芽的兴起,推动了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巴里康芒纳、米尔斯、克拉克费鲁士等人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活动,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终途径,并对传统的线性经济进行了猛烈抨击。但是这一时期,人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问题,对于废弃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源头上防止废弃物的排放这一根本问题,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三)逐渐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止和全过程治理,这一时期大卫皮尔斯、凯利图例和罗伯特艾尔斯对如何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防止污染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另外,很多国家和政府也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研究,进行宏观经济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如德国和日本。二、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综述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以来,循环经济都是作为环境保护的概念被使用。直到90年代循环经济才以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从德国引进。此后,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的深入和发展。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理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什么是循环经济,二是怎样发展循环经济。(一)什么是循环经济关于什么是循环经济,孙红烈、吴季松、冯之俊、左铁镛、齐建国等都做了相关论述。孙鸿烈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吴季松(2005)认为,循环经济作为传统工业经济后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冯之俊指出,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钱易认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左铁镛看来,“循环经济的产生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资源问题,他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以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代价,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统筹发展”;齐建国认为: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指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二)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国内的学者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吴季松、樊帆等人尝试构建绿色GDP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2、冯之俊、钱易从立法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看来,我国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一些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方可解决。3、齐建国、毕娟从制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齐建国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毕娟指出:制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具有一定的惯性,原有制度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所以必须进行制度创新。4、叶文虎、田长明从技术的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相关论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另外、诸大建探讨了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战略。他特别指出,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口号号召和道德倡导上,我们需要跟到有力度的变革。以上研究表明,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评价指标体系、立法、制度、技术等方面。但是很少有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研究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立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内容:(1)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评价指标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2)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对“示范区”建设的影响研究。在了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情况以及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对“示范区”建设成效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问题。(3)“示范区”建设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研究国家设立“示范区”的指导思想、战略意图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示范区”建设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从而对循环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4)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结合创新理论特别是科技创新理论,在研究“示范区”建设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等)、政策法律体系创新、技术支持体系创新等,这是本课题的重点。 本课题拟研究框架(目录)导 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1.2、目前“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1.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3.1、研究目标、内容、意义、创新点3.2、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及运行机制分析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产生、概念及其原则第二节 循环经济运行的层次体系2.1、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2.2、基于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2.3、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第二章 “示范区”建设即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问题研究第一节 “示范区”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第二节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第三章 “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第一节 “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1.1、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的确定1.3、指标值的标准化和参照体系第二节 “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2.1、企业层次资源减量化投入、污染减排分析2.2、园区(产业)层次资源循环利用分析2.3、社会层次及社会发展分析2.4、“示范区”资源与环境安全分析第三节 “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3.1、“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判断3.2、“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第四章 “示范区”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对“示范区”建设的影响研究 1.1、“示范区”建设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1.2、循环经济发展对“示范区”建设过程和成效的影响第二节 “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2.1、“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 2.2、“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第五章 承接产业转移下的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第一节 观念创新 1.1、系统观念、生产和消费观念1.2、公众参与制度第二节 制度创新经济机制创新 2.1、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和交易 2.2、资源定价、生态补偿制度 2.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会计2.4、制度创新的方式选择第三节 技术创新 3.1、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 3.2、企业技术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3.3、产业技术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3.4、社会技术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第六章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实际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首先对“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指出“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特别是区域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注重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实践丰富的深化理论。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是指导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定量研究则会丰富和深化定性研究。本文在全面介绍了“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定量模型,结合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和“示范区”建设对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进行皖江城市带循环经济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