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业好文档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诗三首一、 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杜诗三首,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走近作者v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后期生活概况: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 杜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风格-“沉郁顿挫”。其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诗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但是这种强烈和李白截然不同,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杜诗小专题:杜诗的思想:儒家思想,忧国忧民贯穿一生;忠君。“一饭未尝忘君”“少陵有句皆忧国”杜诗的意象特征: 杜诗中常用自然界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病弱意象,阴郁凄凉、沉重悲怆。瘦马行病马病桔枯棕枯楠病老枯瘦,没有生气与魄力,给人衰败的感觉。杜甫笔下的动物都有“病”和“饥”的特点:“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 “山寒青兕s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叫,江晚白鸥饥”“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反映社会苦难的意象多。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君不见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描写秋天的意象充满了萧瑟和衰飒。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杜诗中意象组合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个句子中,显得凝重深沉。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密度大)杜诗的艺术成就: 善于反映社会现实: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擅长各体诗。五古、七古、七律、五绝、七绝、乐府。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对偶) (散句) 苍劲凝炼的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剥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换“润”(苏轼) “嫩”(秦观) “老”(黄庭坚) “落”(佛印),都不及湿精确。走近作品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本课所选三首诗均作于夔州。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了四百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这些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所作的。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解读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远客他乡的游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愁绪如砧声连绵不断)。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登高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在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自言“我多长卿病(指消渴病,即糖尿病。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曾患有此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漂泊公孙城。”还患有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凄清、悲凉。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