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消费分配:当代收入分配下的消费诠释本文作者:陈琦赵敏娟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收入分配视角下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理论框架国外关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研究(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是1936年凯恩斯(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他认为消费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重要客观因素。之后的学者也大都以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为依据来研究收入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但凯恩斯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太过于主观,缺乏实际经验的论证,主要体现在绝对收入假说只是个即期模型,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没有合适的微观基础,从而缺乏坚实的基础,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学说。后来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相等,并由此产生了“消费函数之谜”。(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杜森贝利(JDuesenberry)在其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当期的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相对决定的,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该理论包括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是指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是指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3)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分别由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在1954年和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7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他的消费,在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这就是说决定人们消费的是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一生中的收入与财产。这种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希望实现一生中效用最大化,所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中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与财产来安排一生的消费,以实现一生中各年的消费基本相等。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者不会对所有的收入变化做出同样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看起来是永久性的,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会消费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所增加的收入大部分会被储蓄起来。以上两种假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结论也大同小异,都认为当期消费和当期收入之间的联系是很脆弱的,但弗莱文(Flavin)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消费与本期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4)霍尔随机游走假说霍尔(Hall)在1978年,根据卢卡斯(RobertLucas)的思想,将理性预期方法引入消费理论,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消费理论由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其主要结论为,消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不能根据收入的变化来预测消费的变化,即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见的。然而,大多数的实证检验不支持这一假说,所以该假说的现实解释力不强。(5)预防性储蓄理论存在风险时,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路径时不仅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多少,还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变化(风险)。卡贝里罗(Caballero,1990)认为,风险主要体现为劳动收入的变化。如果消费者不在乎风险,那么他会根据持久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时不存在过度平滑性。但如考虑到风险,消费者必须同时进行预防性储蓄以规避风险,表现出过度平滑性。扎德斯(Zeldes,1989)发现,在CRRA函数下,消费者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金融资产少,劳动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这些消费者明显对预测到的收入变化反应过敏,而对未预测到的收入反应迟钝(平滑)。然而,布郎宁和卢萨迪(Browning和Lusardi,1996)指出,就象许多人不受流动性约束影响一样,许多公众由于有足够的资产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不那么重要。此外,还有扎得斯(Zeldes,1989)的流动性约束假说(LiquidityConstraintsHypothesis),希(Shea,1995)的损失厌恶假说(LossAversionHypothesis),以及坎贝尔和曼昆(Campbell和Mankiw,1991)的假说。在如此之多的理论研究中,仍然没有哪个理论能够很好地阐释所有的消费现象,关于消费理论的体系框架也未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所以消费理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国内关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孙江明、钟甫宁探究了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收入与消费的回归模型和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收入差距以及物价的双对数模型,分析说明提高收入对扩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2;任国强、夏立明利用19811999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其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3;臧旭恒、张继海利用城镇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数据,检验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与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会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4;张东辉、司志宾构建了一个用以检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趋于负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5;何磊、王宇鹏分析了19922007年16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结果说明: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低下的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低,而居民收入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使居民的收入被政府和企业所挤占,从而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6;祁毓分别构建了20022008年和1997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工薪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家庭经营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但是工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逐渐提高7;刘灵芝、马小辉借鉴坎贝尔和曼昆的假说理论所运用的分类研究方法,运用20022008年分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阶层结构和平均消费倾向。研究发现,在整个农村经济内部,收入分配状况比较稳定8;农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低下,但平均消费倾向较高;农村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效应下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相近,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地位,抑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地位,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吴迪、霍学喜利用VEC模型验证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能引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是被动消费9;魏君英、何蒲明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为自变量,分析了其对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指数、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之比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三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也在扩大,而且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下降,农村居民的相对消费越来越少10;田青利用19982008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分析消费习惯、收入、收入分配差距、教育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及房价、利率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房价、利率和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都有显著影响11;收入、收入分配差距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利率和购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不大;教育和医疗等体制改革导致的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都运用实证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了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但大部分是以城镇、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或者是以农村居民作为对照组研究,很少将农村居民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缺乏对农村内部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进一步探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不仅考虑收入、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同时也将一些预期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考察范围,这对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现状,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由于其特殊性,在消费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影响其消费的因素也和城市居民有所不同。首先,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一个家庭的收入是影响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所以应第一个纳入考虑,但一般文献研究只考虑了当期的收入,并未考虑一个家庭的预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收入分为当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当期收入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表示,预期收入考虑用储蓄的变化量来衡量;其次,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具有滞后性,即当期的消费受到以往消费习惯的影响,这里选取农村居民前一期实际消费性支出来表示消费习惯。本文另外加入对不确定性预期的考虑,关于不确定性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大都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国外研究通常采用失业率或者收入的变动来度量不确定性的大小。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加之对于农村居民的失业率也难以衡量,所以住房、医疗等不确定性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很大影响,本文拟采用支出预期变量作为不确定性的替代变量。根据经验,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中,住房建筑、教育和医疗支出变动较大,另外,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属于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说利率的调整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投资与消费12,因此本文选取房屋建设、教育和医疗支出费用预期以及存款利率作为具体的不确定性预期的变量。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对其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较大影响13,所以本文选取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作为收入分配的替代变量。对于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通常都采用基尼系数表示,但由于基尼系数一般是对总体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衡量,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标准,而这里是要单独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准确度量,这就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偏差。所以本文引入一种新的度量收入差距的指标,采用在收入对比中引入单位货币效用的形式来衡量收入差距,即从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中分别剔除对货币的评价这一因素的影响,得到各自对自己收入的满足程度,从而以这种满足程度的对比来衡量收入差距。本文在综合了西方消费理论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如下理论消费模型:Ct=0+1Ct1+2Yt+3Xt+t(1)其中,Ct表示t期的消费额,Ct1表示上一期的消费额或称消费惯性,Yt代表t期的收入,Xt代表上述其他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t为随机误差项。鉴于在实证研究中,双对数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而且便于得到各项弹性系数,此外取对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异方差的问题,所以本文将理论模型(1)中除了预期收入、利率和收入差距以外的变量都取对数,则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式(2)的形式:ln(Cit)=0+1ln(Cit1)+2ln(Yit)+3AYit+4ln(Bit)+5ln(EMit)+6iit+7DYit+it(2)其中,i表示不同省份,t表示不同年份;Cit代表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Cit1代表居民消费习惯,用前一期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性支出来表示;Yit代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以上三者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均用当年各省的CPI平减得到;AYit代表预期收入,用储蓄变化量来表示;Bit代表房屋建设造价,以每年新建房屋的价值来表示(元/平方米);EMit代表农村居民教育和医疗支出预期,因为是二者综合指标,这里采用比的形式,即用二者支出的和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来表示;iit代表一年期存款利率,由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减去当年通货膨胀率计算得到;DYit代表收入分配差距;it为随机干扰项。变量选取说明(1)预期收入的衡量。人们的消费观念并非能够完全理性地取决于收入与消费,因为人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