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学研究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 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 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 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 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 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 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 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 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 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 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 的一盆花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 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 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 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 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 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 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 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 对象”。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 构。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 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 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 到处留下美的踪迹。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 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 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 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 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 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 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 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 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 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 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 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 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 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 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 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 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 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 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的学科。由于艺术集中 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点。通过对艺术的美学特征的 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且还可以掌握人对自然,对社会的 全部审美关系。因此,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 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人类历 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其它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 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美,焕发着艺术美光烽的艺术作品,会 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且有强大的吸引力,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 了某种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艺术是表现 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所谓再现,是 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而 得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才能显示出来,倘若作品中没 有艺术形象,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 美就具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客观的物态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 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 术家不可能在抽象的幻想世界中凭空塑造艺术形象。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 为了使人感知,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艺 术家就无法将审美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获得欣赏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艺术作品就成了客观的感性存在。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艺术美也具有主观 性。艺术家对现实成品的加工,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歌德说过:“艺 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 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总是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艺术形象就 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显示了艺术美强烈的主观性。艺术创作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艺术具有客观性,但是艺术美却重于主观性, 这是艺术美学原理的一个特点。 艺术有着普通的艺术和杰出的艺术,众多的艺术作品之中突出的典型作品,是鲜 明的艺术形象,是独特的艺术精华,是艺术的美的真实显现。“艺术作品的典型 性越高,它就越是显得美。”因此艺术美具有典型性。杰出的艺术作品显得美,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概括,显示 着人们的实践的本质力量,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也是显示着艺术 家的本质力量,所以,艺术美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艺术美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生活向前进,这是艺术美的特殊 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真善美的结合, 追求现实的完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美的感受和品味,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 且也提高了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人 们的实践水平。促进人们更高的能力追求。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艺术美的特殊价值,是艺术家创造和美化出来的。艺术家通过细致的加工、 改造、使现实的美更加形象化。从而发挥美的价值,显示出艺术美的永久魅力。 重视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根本。艺术的根本美学 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 艺术是通过观现实材料的形象化和典型化来反映现实美的,人们总是通过艺术美 来感受知现实美,社会生活极为广泛,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短暂的,片断的社会 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满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但是人对现实美的直接把 握常常只能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对象只能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虽 然生动具体,其不能充满集中,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生活真理。只有艺术创作 才能把个别的、分散的,片断生活形象联系起来、集中起来,使它更深刻、更形 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 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 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 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 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 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 艺术。才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 中、更理想、更典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