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9页
第2页 / 共149页
第3页 / 共149页
第4页 / 共149页
第5页 / 共149页
第6页 / 共149页
第7页 / 共149页
第8页 / 共149页
第9页 / 共149页
第1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学期导学案目录第十三章 内能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第二节 内能第三节 比热容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第二节 热机的效率第一节 热机第二节 热机的效率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两种电荷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第一节 电压第二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 电 阻第四节 变阻器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第一节 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节 欧姆定律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第四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 电功率第一节 电能 电功第二节 电功率(第一课时)第二节 电功率(第二课时)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节 焦耳定律第十三章 内能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15 厘清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展示PPT4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 叫扩散。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 。2. 回答以下问题:(1)前面几个实验说明了 。(2)分子运动快慢跟 有关。探究二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3.演示实验:P4图13.14,观察并思考该实验说明了请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 (2)为什么“破镜不能重圆”: 课堂探究案1. (1)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厨房里的油烟味2.(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3. 子间存在引力(1)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存在斥力(2)分子间距十分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跟踪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跟踪训练部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B.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C.组成固体的分子是静止的D.固体和液体分子间没有间隙3.四川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炒菜时,往锅中加入一点豆瓣,满屋子都会有很浓的气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4.如图,在装着红棕色NO2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中间的玻璃板后,会发生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的现象,想让上述变化过程加快,应采取升高温度的办法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第二节 内能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79厘清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是等效的。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 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内能的概念小组讨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那么物体内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具有动能吗?物体因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那么物体内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请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结论是 。. 探究二热传递改变内能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觉暖和了,而热水袋会渐渐凉下来(2)夏天晒被子,棉被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3)冬天,人们往手心上呵气取暖小组交流、归纳,回答下列问题(1) 叫热传递。(2)热传递的实质是 。(3)热传递的条件是 。(4) 叫热量,单位 。探究三做功改变内能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内能会 。(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 。(3)列举生活中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课堂探究案探一: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与温度有关探二:1. (1)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2)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3)存在温度差(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2.(1)增加 减少(2)内能与其它能的相互转化(3)搓手取暖针对训练规律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总结梳理整合提高板书设计第二节 内能一、物体的内能: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2、做功 课堂小结展示PPT9(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 用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本质:是能量的转移。(3)用做功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少,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本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4)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1如图所示,火柴头在火柴盒上轻轻划过就能擦燃,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2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温度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内能增加。3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图甲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压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做功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4家庭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给水加热,它是利用热传递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的。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第三节 比热容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1114 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 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PPT3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生:温度。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生:猜想、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1.请学生阅读教材P1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如何设计实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