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德修身 教书育人师德师风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领域中经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塑造人的灵魂,要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师德师风建设。一、学校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师德师风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水平,对传统道德的理解和吸收,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追求等。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校师德师风基本内容和要求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准确的政治信念。这是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学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与一般的以“利”为出发点的事业不同,具有一种崇高感、使命感和神圣感,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某种意义讲,教师敬业就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教师爱岗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达。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教师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的不安于此位,见异思迁,不愿在知识的田野里默默耕耘;有的上课敷衍应付,不尽职尽责,工作没有进取心;有的把本职工作当成副业,把主要精力用到在外挣钱上。假如将这些状况渗透给学生,那教育效果必将是负值。所以,学校教师应牢固树立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充分理解到,干好工作不但是满足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敬业不但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他人。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优秀人才越多,教师自身价值表达也就越大,越会赢得社会的尊重。3、德能渗透的专业素质。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些哲理充分说明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形象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即从古代教师的严师形象,到近现代教师的劳动者形象,再到当代教师专业工作者形象。教师形象这个新的定位给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今天的师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粹的“德”,而被融入“能”的因素,师德和师能之间越来越具有不可分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与“专”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靠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够胜任的,而是要求学校专业工作者要有一种全新的师德师风视野,既能培养学生,又能塑造自己,适合新形势要求;既有扎实的基础,又理解学科前沿,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世界性竞争与合作。4、诲人不倦的爱生思想。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表达,也是搞好教育的秘诀。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把教师分为“人师”和“经师”。“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学问,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等一概不管。“人师”则除了学问之外,上述方面都要管。徐老主张我们的教学“人师”和“经师”合一,即管教、管导,教书育人。我们现在的教师均为人师,必须确立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教师对学生爱得越真越深,教育效果就越好。当今教育对象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自尊心很强,对待他们应像春天般的温暖,做到因材施教,润物无声,诲人不倦。尤其是对差等生和有心里障碍的学生,不能把他们当作负担,也不能对他们丧失信心,要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感情上亲近他们,在思想上协助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在生活上关怀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5、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是师表形象和人格力量的突出标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人自能在树下走出路来,说明人格感化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热爱学习,自己首先要钻研业务;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首先做到表里如一;要求学生不搞庸俗关系,自己首先要保持清正廉洁。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二、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知识传播的手段出现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传递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形成了开放式教育。这些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传统的职业权威,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知识化身中走出来。过去安贫乐道的师德传统与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时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给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学校教师待遇不相称的现实矛盾,使一些教师对职业的神圣感产生困惑,出现了师德理想迷失现象。学校教师不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当前,我国学校教师的劳动报酬与其创造的业绩不相适合。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中外比照的不平衡,使一些教师信心动摇,职业概念模糊,工作目标不明确,师德师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第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转换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学校教师价值观的分化。原有的分配体制适合不了现实的需要,一些教师只好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兼职,或经商,或炒股,其活动空间则游离了原有的岗位,造成师德失范,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视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在学校,往往强调专业建设多,强调思想建设少,加之长期以来,关于师德师风行为的督导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师德师风建设流于理论空谈,导致教书育人的传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分离。师德师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现象十分普遍,师德问题也就始终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痼疾。第四,一些青年教师的不成熟性,也是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在短时间内由学生变成教师,还带有浓重的学生味。他们对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光荣感还缺乏真实的感受,在怎样教书、怎样育人、怎样为人师表方面,还缺乏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虽然精力充沛,但有些言行举止不够规范;虽然思想活跃,但有时理解偏激;虽然易接受新事物,但鉴别水平不高;虽然工作热情高,但往往难以持久。青年教师这些不成熟的特点,对良好的师德风范的形成,还有一定距离。三、如何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从组织上增强,另一方面要从个人上修养。从组织上增强一是要强化对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提升教师增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的自觉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检查措施和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道德和作风养成中的教与学、教与管、管与学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三是要认真落实政策,解决好教师的待遇。从个人上修养,要求教师在以下四个字上下功夫。一是树立真情育人的思想,在“教”字上下功夫。法国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强调:“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不但要当好“经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当好“人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只有用真诚的情感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二是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在“管”字上下功夫。严谨治学是师德师风在教学管理上的集中表达,严谨治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平时严密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严格管理学生。长期以来,一些学校课堂教学出勤率依赖学风建设来保证,这是一种理解的偏差。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学风建设中行政性的手段未能完全消除旷课、迟到、早退和考试作弊现象,很多学生常挂在嘴上一句话:“上课没意思”。这与一些教师不能严谨治学有直接关系。从我院教师教学情况看,也存有备课不认真、上课不严谨、课堂上对学生迟到早退、睡觉、吃零食的问题不制止的现象,这种师德师风,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没意思。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管理育人,通过严谨治学建立师德风范。三是养成以身作则的习惯,在“行”字上下功夫。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比言传要大得多,它是教师内在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增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好;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为。四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字上下功夫。俄国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理应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够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我们经常要求教师把教材讲精、讲薄、讲活,而要讲精、讲薄、讲活,就得汲取比教材上多十倍、二十倍的知识。在新科技、新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老化周期越来越短,相关资料说明,大学生入学时即使学得是最新知识,经过四至五年到毕业时,已有90%变得陈旧了。社会发展的加速和学生学习滞后的矛盾始终存有,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知识更新的需要。面对这种形势,学校教师必须勤学苦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精神,在“高、长、宽、深”方面下功夫。“高”就是对学习有高度的理解和重视,努力做到主动安排时间,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不懈地认真备课、刻苦学习和研究问题。“长”就是教有所长,尽快成为一门课的教学能手,练好教学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宽”就是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勤于读书看报,涉猎相关知识,养成剪报、做卡片、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日积月累,改善知识结构。“深”就是要实行深入研究,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要提升教学水平,又要学会研究问题,撰写论文。否则就会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