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数学教学设计 2023数学教学设计1第一单元负数第一课时负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课件9)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说一说。(课件10)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4进一步认识“0。”(课件11)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三、练习应用(1)辩一辩:“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四、课堂小结:(课件25)五、课外拓展: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六、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43-85.6+0.9-+0-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示例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课后反思:2023数学教学设计2一、案例实施背景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六、案例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横格纸中的线。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第一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第二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第三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抢答)课本P21练一练1、2及习题5.31、3.(讨论解答)课本P22习题5.32、4、5.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教师补充总结: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6.作业。学习与评价:P236(选择);P247、12(拓展与延伸)。七、教学反思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