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板块:新课改(一)新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二)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大类,10小条)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案例中,老师可能出现以下行为: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求学生十全十美、陵节而施,一刀切、说学生没有出息(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其他方面万能段:作为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案例中老师可能出现以下行为:一套方法培养全部学生、学生是学习机器、你已经是大人了,怎么能犯错呢!万能段:作为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性格的人。) 3、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案例中老师可能出现以下行为:教师不允许学生发问质疑、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是被管理者、我让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万能段:作为老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三) 教师观 (1)教师角色变化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特征) (教师是学生学 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变化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1.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智力发展,发育缓慢,成绩不良有过错,被孤立的,有严 重缺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训斥嘲笑羞辱,随意当众批评,冷落学生 3.赞赏学生,老师要学会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取得的微小成绩,努力,善意, 对教科书的 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案例中的老师可能出现以下行为:忽略后进生体罚,讽刺学生, 从不赞美学生等) 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者:新课程强调合作(四) 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每一位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师生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共同开发、建设)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五) 评价观 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 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 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 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六、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性和人性化发展,实现评价观念的转变。 (六)学习观 (1)自主学习(主体性、能动性) (2)探究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3)合作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 体验性、问题性)第二板块: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爱国守法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四认真不负责) 对工作高度负责 认真备课上课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核心)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全面)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板块:教育学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 环境提供多种可能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要求:(两爱两全两解一情绪)1、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2、把爱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3、要全面关怀学生4、要关爱全体学生5、理解和宽容学生(给他们改错的机会)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7、对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专家与新手教师的区别)(三)职业能力素养(二组说我)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4、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角度、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会说呢过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万能段:作为教师,面对孩子突然提出的要求,应科学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四) 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师生关系1、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1)教师方面(9条)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春华师生关系。(一勾一竖两提高,发热主正要加强)(2)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建设;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德育规律/原则/方法教学规律:间接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涵义及贯彻要求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