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6、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7、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10、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8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宋何罪之有?(公输)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1马之千里者。马说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4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6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7玉质而白章卖柑者言8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句: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十则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6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8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9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1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3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4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论语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公输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10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3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5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6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往往而死者相藉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恂恂而起。哗然而骇者捕蛇者说递进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三、以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5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5 以是人多以(把)书假余 6 臣是以无请也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4何以战?(曹刿论战)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按照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1屠惧,投以骨狼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3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4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7、此可以为援 把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6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7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9以激怒其众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3皆以美于徐公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2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4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它的,指狼的。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4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以勉其学者也。 墨池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1其一犬坐于前。 狼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若业为吾所有 梅花为寒所勒 山峦为晴雪所洗例句: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另附:1.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2.终为忠臣 为:成为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4.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从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9.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2.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对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5.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3.皆以美于徐公。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