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 抑制是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第二节体液与环境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1、主动转运: 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2、被动转运: 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 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 -70-90MV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2、血液又称全血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 ;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5、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O2 、 CO2调节功能 防御和免疫功能6、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又统称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7、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血细胞形态的作用8、血浆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9、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一样: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的作用 10 、等渗溶液: 0.9%NACL 溶液和 5%的葡萄糖溶液第二节 血细胞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运输O2 和 CO2 缓冲酸碱度变化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表示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4、正常的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的,原料为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为维生素B12 和叶酸5、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6、血小板的基本功能: 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凝血功能 参与生理止血第三节生理性止血1、血液由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2、血液凝固后12H ,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液体,该液体称为血清3、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与有无分型2、 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 型A抗 BB 型B抗 AAB 型A 和 B无O 型无抗A和抗B3、输血原则: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1、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3、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心缩期和心舒期均缩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著4、室缩期(占 0.3S): 等容收缩期(占 0.06S ):心室开始收缩 (房内压室内压 A 压( A 压即动脉压) )心室容积不变 射血期 (占 0.24S ):心室进一步收缩 (房内压 室内压 A 压) 心室血液射入A,心室容积变小5、室舒期(占0.5S): 等容舒张期(占0.08S ):心室舒张开始(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容积不变 充盈期 (占0.42S):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 A 压)心房血液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6、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70% 来自室内压降低抽吸作用30%来自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8、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9、每分搏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10 、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心舒末期充盈量、动脉血压、收缩力1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在一定范围内) 心肌初长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 心肌初长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12、后负荷(A 血压) 搏出量 心输出量 搏出量 心输出量 13、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心输出量 14、心率 160180 次 / 分 心输出量 160180次 / 分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15、第一心音: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6、第二心音;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7、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18 、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约100 次 /S ,故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窦性节律19 、心肌兴奋时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在时间上相当于心室整个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 、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其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心室同步收缩第二节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的概念与正常值(成年人安静时的值)收缩压:指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其正常参考值为13.316.0KPA( 100120MMHG )舒张压:指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其正常参考值为8.010.7KPA( 6080MMHG) 脉搏压(即脉压)=收缩压 -舒张压。4.05.3KPA (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指在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脉压,约( 100MMHG )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及异常 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正常人的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而变化。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增长血压渐升高 血压异常:成人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12.0KPA( 90MMHG )可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 6.67KPA ( 50MMHG )或收缩压低于120KPA( 90MMHG ),则认为是低血压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一定高度的平均动脉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液量的必要条件2、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动力)和外周阻力(小动脉口径) 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3、足够循环血量(前提)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3 搏出量 外周 /3 搏出量储存大 A中 大动4、脉扩张 缓冲收缩压 (心舒期大A 回缩 维持舒张压 /3 搏出量 流向外周)5、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外周的血流是持续的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搏出量 外周阻力 心率 大动脉弹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7、搏出量: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大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小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8、外周阻力收缩压 、舒张压;脉压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大,而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9、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10 、大动脉弹性(如硬化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11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生理情况下二者相适应。若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出血)或血管容积增大(如中毒性休克)均可使血压降低12 、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量及速度13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4 、迂回通路:是经过真毛细血管15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16 、有效滤过压组成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