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隔震建筑结构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摘要:隔震技术对于大多设计院尚属于陌生领域,在隔震结构施工图审查过程 发现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本文汇总了隔震结构抗震专项审查常见问题。关键词:隔震建筑结构;施工图;审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我 市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学校、幼儿园已普遍采用 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且以隔震技术为主。隔震技术对于大多设计院尚属于陌生领域,在隔震结构施工图审查过程发现 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汇总如下。一、结构设计总说明1. 隔震结构应专门写一个隔震结构专项设计说明。结构设计说明中应注明该 建筑为隔震建筑,并写明采用隔震建筑的依据。2. 应补充结构不规则性判断,并明确采取的措施。3. 应对建筑物高宽比、高度进行复核,超过规定时,设计文件中应有专门研 究的结果(或结论)。4. 应补充对于近场效应的依据,应明确本工程与发震断层距离。5. 设计文件应提供隔震层(构件)竖向承载力验算、侧向刚度、阻尼的数值。6. 应提供隔震层罕遇地震水平位移值,并核查设计说明中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是否与计算文件一致。7. 图纸中需注明穿过隔震层的设备管线、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 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罕遇地震水平位移。8. 说明中应详细列出隔震装置(隔震支座)和消能部件(消能器)的性能参 数。9. 说明中应注明隔震装置和和消能部件在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并应根 据产品标准给出检测值的误差限值。应给出产品的总数及检测的数量。10. 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定期检查及更换要求,如产品维护更换年限、检查的周 期、特殊检查条件(过火、强风、中震、大震)、检查要求及合格标准等。11.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周边一般不再设置永久性结构构件,若设置,施工图 纸说明中应注明隔震装置和和消能部件周边应留有足够空间以便于检查和替换。12. 应根据设计类型将工程采用的规范规程列入设计说明中。13. 根据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设计说明中应注明支座内的橡胶总 厚度。14. 设计文件中应给出在压应力作用下水平极限变形参数:隔震支座在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表12.2.3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 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倍二者的较大值。15. 应注明对橡胶隔震支座的技术性能要求保证: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 久试验后,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 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5%。16. 应在图纸(设计说明)中列出隔震层在地震作用(大震)下的位移值。17. 应对结构的竖向、水平隔离缝应有明确的表示,其宽度应符合规定。18. 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车道等部位,图纸中应有防止可能的碰 撞的措施。当采用设置隔离缝的措施时,这些部位的缝宽、位置应在图纸中有明 确表示,且缝宽应满足要求。二、结构计算书1. 设计文件中应提供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的计算结果。2. 应给出结构隔震层的验算结果。3. 应提供隔震建筑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计算结果;应给出隔震支座竖向承载 力验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4.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时,应复核其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波的技术要求是 否符合抗规第5.1.2-3条要求。选取地震波时应采用符合隔震结构的地震波。5. 应给出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压应力验算,其结果应满足抗规 表12.2.3的限值。6. 应给出竖向罕遇地震作用下各隔震支座对应的拉应力,且不大于1MPa。7. 应列出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amaxl的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当9 度和8度时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隔震层以上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 用计算,并应给出相应计算结果。8. 应列出隔震支座水平位移值,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及结构变形应考虑结构 扭转的影响。9. 应有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冲切和局部承压的验算;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 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的抗剪、抗弯验算(罕遇地震下)。10. 应有罕遇地震工况的整体计算分析,给出各支座底部反力(包括竖向力、 水平力和力矩)并以此反力进行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的承载力验算。11. 应提供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 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嵌固的刚度比、隔震后的中震弹性计算、隔震后的大震 抗剪弹性计算结果;当隔震层位于地面以上某层时,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 的位移应按罕遇地震验算层位移角计算结果。12. 应提供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计算书。1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4条规定“计算罕遇地震时,特征周期应增加 0.05s”,大震与中震下时程曲线选取应不同,应分别提供计算结果。14. 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轴向力计算时应补充1.0x恒荷载+ 0.5X活荷载)+ 0.5x水平地震作用+1.3x竖向地震作用的荷载组合。15. 部分结构单元同工况下受拉支座的比例较大,应调整。16. 应复核隔震层刚度与上部结构的偏心率,并予以控制。17. 最大水平减震系数计算值较小,经人为调整后,设计取用的减震系数明显 大于计算值,应按实际情况对隔震装置进行复核,即应验算或调整隔震层及橡胶 支墩的结构特性和性能参数。按GB50011-201012.2.7条的要求,抵抗竖向地 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并按实际的隔震装置布置和最大水平减震 系数,进行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18. 上部结构模型中应在底部增加上支墩层(亦称短柱层),该层质点由上支 墩及与之相连的梁、板、墙构成;上支墩层中的上支墩可按短柱输入,上部结构 可按短柱底铰接和固接两种模型进行包络设计。19. 下支墩较高时,支墩振动对上部结构及支墩自身的影响应予以考虑,应进 行整体建模分析。20. 下支墩的设计应按双偏压悬臂构件进行设计。21. 应考虑填充墙布置对结构的不利影响。22. 上部结构计算时应考虑楼梯对整个结构的影响。23. 对L型平面的单体应补充斜向主轴的计算分析。24. 应提供考虑偶然偏心的位移比计算文件。三、施工图部分(一)基础1. 基础计算应考虑上部结构荷载偏心及剪力产生的影响。2. 应补充地基土抗震液化处理措施。3. 基础设计应严格控制各支墩的变形差及倾斜。(二)隔震层1. 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建议适当加大隔震层顶部梁截面尺寸。2. 隔震层部位,剪力墙与转换梁存在偏心,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转换梁或减 小偏心的不利影响。6. 隔震层转换梁不宜采用次梁转换。7. 托柱转换梁在转换层宜在托柱位置设置正交方向的框架梁或楼面梁,转换 梁应提高抗震性能。4. 隔震层处剪力墙下的转换梁及上下支墩应提高其抗震性能目标,加强抗震 措施。8. 应加强隔震层的抗震措施,地下室顶板高差应采取抗震措施。9. 隔震层挡墙与支墩画法有误,阻碍结构在水平向的自由移动,应按实际情 况修改完善。5. 隔震层净高不应小于600mm,宜适当加高方便检修。3. 隔震层厨房等位置排水地沟做法应补充完善。10. 隔震层平面中排水措施不全面,缺区格板内的排水措施。(三)支墩、支座1. 隔震垫支墩不应与上层框架柱有偏心。2. 隔震结构的基础设计应严格控制各支墩的变形差及倾斜。3. 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2.9条强制性条文规定, 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 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4. 同一支墩上多个隔震支座的中心宜与上部结构质量中心重合。5. 相邻隔震支座的压应力差应给予控制。6. 应复核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垫的刚度。7. 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 网状钢筋。8. 隔震层上下支墩高度均较高时,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 足嵌固的刚度比要求,建议控制上、下支墩的净高与支墩尺寸的比值不小于1.5。9. 送审施工图中隔震支座的型号与计算分析数据应一致。(四)楼、电梯1. 结构设计时应计入楼梯的影响,楼梯及相关构件、楼梯间围护结构应加强 抗震措施。楼梯间设置在端部,扭转效应明显,应有加强措施。2. 悬挂式电梯井底部与筏板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600mm。4. 上支墩截面较宽,减少了电梯井的有效空间。5. 0.00层楼板检修孔应补充完善。6. 楼电梯间与周边结构连接处的做法应补充,其做法应保证人员安全及不阻碍结构等的变形。7. 应明确和细化电梯地坑做法,不应阻碍上部结构的变形和保证电梯运行安 全。8. 对下挂电梯与柱子相连的情况,电梯轿厢与隔震支座在地震下存在安全隐 患,应进行调整。9. 应补充楼梯滑动支座的构造做法(滑动的保障措施),滑动支座的长度应 满足滑动变形的需要。10. 楼梯梁的配筋应加强,且应配置抗扭钢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