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反思有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摘要:在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中最严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升在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文章将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点工作,从导师制的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培养模式 导师制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考研来继续求学梦。研究生每年的大幅扩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的快速上升已然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最迫切的问题是扩招后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下降,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焦点所在。一、录取人数增多与扩招后产生的问题1.全国两次大规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年相比,19992003年增长率分别为27.2% 、39.4% 、28.6% 、22.0% 、34.5%,年平均增长率为28.89%。然而在19781998年,整整20年间我国一共才培养了42.5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39万,博士生为3.5万;而仅仅在19992002年,才4年间我国高校就培养了58.8万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为47.3万,博士生为11.5万1-2。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近五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保持大幅度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表1 20052009年研究生招生统计表日期招生人数(万人)增长比例博士生(万人)硕士生(万人)2005200620072008200936.4839.7941.8644.6451.0911.8%9.07%5.20%6.64%14.45%5.485.65.805.986.193134.236.0638.6744.90从数据分析可得,2006年到2008年研究生招生趋势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基数仍然过大,紧接着2009年开始的大幅度扩招计划,研究生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由于数据发布时间的局限性,未能获得2010、2011的数据。但就目前发布的新闻报道,2010年11月29日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2011年研究生将扩招达招生总规模30%,其中学术型减少5%的招生比例,专业性扩大10%的招生人数(资料来源中新网)。可见,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在未来几年必将吸引新一批的考研大军。关于1999年的扩招,从理性的角度评价,笔者个人认为是应该的。当时,高校扩招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减缓升学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上也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就业问题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途径。而近些年来的研究生扩招本也无可厚非,其背后有着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再者,作为本科生继续教育的途径,紧随本科生扩招之后,在高等教育扩招大背景下,研究生扩招也是合情合理的3-4。2.扩招后产生的问题应该说高校的扩招是有其历史意义和必然性的。问题在于扩招的同时,高校并没有拿捏好“度”的问题。我国扩招的速度有些过快,埋下隐患,以至于造成现在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失调,也就是学校和市场都来不及在那么短时间之内消化突然增加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随着逐年的大幅扩招,研究生在校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诸多问题逐渐凸现。总结起来多是体现为:高校硬件配置滞后,教室多媒体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储备、科研设备配备等方面矛盾凸显;宿舍、餐饮等后勤保障的压力剧增。二是师资条件明显落后,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一些高校匆匆申报的不具规格的博硕点,使教学质量总体下滑,学生培养水平达不到要求标准。此外,学科报考冷热潮,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工作难找,学无所用的情况屡屡出现5-7。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最严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升在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个概念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善。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其特点,往往会制约、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及专业设置,从而形成与培养过程相适应的招生特点。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是否能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用人机构是否欢迎,这都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有关。可以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生源的选择、培养形式、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指导方式、学位要求等方面的要求。然而这个问题的难解之处在与,培养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不能固守某一种方式,也不该全盘移植其它国家的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产生过良好的效果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高校情况;而且在某一历史阶段起作用的培养模式往往在时代改变会出现滞后的现象,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当然,每个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都有其优势和可取之处,要解决目前国内面临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培养方案。在考察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共性的东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二、国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1. 导师制产生的背景关于文中论述到研究生扩招后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也存在,尤其是就业难的问题各国屡见不鲜。针对有效的解决,国外学者给出的建议正是改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机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互相关联紧密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方式与组织模式,尤其强调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8。现在通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制正是对国外的借鉴之举。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国外著名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 维克姆首创了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后9,后为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采用。最初是由学院为学生选派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数十人。学生一周见一次导师,采取单独会面的形式,由导师指导学习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2.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借鉴发展至今,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更加的完善,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有学徒式、协作式、教学式与专业式四种。德国19世纪出现学徒式的教育形式,也是至今为世界各大高校源用较多的培养方式。德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能力。学徒制的特点就是课程报告、科研创新、论文撰写等任务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位论文的质量。师徒制强调师徒之间的学术精神、情感、处事方式和课程学业的传承关系,是一种研究型、学术型的研 究生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导师个人精力有限,培养学生的数量受到明显限制;一对一的培养方式由于受到师生接触密切程度、导师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813。美国的研究生学习交流的模式已采用导师小组制的学习方式10-11,还聘请来自于政府部门、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由于工业生产的一体化需要研究生教育变革其培养目标,因此协作式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培养方向转变为重视教学、科研 、 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了其应用型的教育价值目标取向;大力发展大学与工业联合体,把单独依靠大学培养研究生转向同工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强调的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而并不适合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式培养模式也形成于美国,这一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实践操作性强,不要求高科研学术和论文撰写水平,以此满足工业、商业等部门对大量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教学式模式强调在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性高层次教学,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代替停留于理论层次的学习,课外操作和现场教学代替学术研究,在形式上体现为一种“教学型”的培养模式。缺点是每种学位都有不同的标准,很难加以统一筹划,容易导致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在学院制基础形成的。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强调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教育研究走向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研究生取众家所长, 拓宽视野与思路,提高培养质量。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和科研难于统一,有时流于 形式;研究生培养缺乏个性化教育,不同类型之间质量差别较大;研究生功利性价值明显增强,不利于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培养81213。 三、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现状问题1.国内采用的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兴起与发展曾于19291931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费巩教授,最早把大学生导师制从牛津带到了中国。2000年初,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导师制,接着北京大学在2002年也推出了大学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9。现在中国所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三种模式,学徒式传统的博士生、硕士生教育的主导模式;协作式(或称双导师制)研究生教育的辅助模式,即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以及教学式研究生教育的扩展模式,即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培养模式13。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导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专业和品德发展。学生对导师思想和行为的模仿,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处事方式也产生改变。可以说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系,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实质上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关系的缩影14。尽管中国的导师制在2006年以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已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冲击波,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呈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2.我国现行导师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归纳为“双向选择”单向决定。现行导师制发展的一大进步,就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以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体现。一方面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教师进行选择,无疑在日后的学习中增添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导师在学业开始前就能掌握学生的本科学习情况,挑选合适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进行辅导,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这种理论意义下的导师双向选择制正在中国广泛的实施。但是由于各大高校的教师信息记录不完善,资料不齐全;导师的手机号码也家庭住址也是不对外公布的,加之许多导师也尽量不与学生单独见面避免“走后门”的暗箱操作;因此学生在选择之前接触导师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难上加难。其次,在选择导师之前的双向互动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省事之余导师干脆让学院全权安排。至于双向选择的理论,自然成为名义上的概念。现实中情况多是,导师和学生在选择之间双方往往没有过多的了解,学生缺乏便捷的平台了解各位导师的信息,为了了解导师的具体情况需要多方打听和“活动”;这样一来神秘化了导师这个角色,拉锯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距离。在选择中导师亦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甚至许多导师和自己招收的学生一面都无缘。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选择也存在着人情关系15或者“速配”的现象。可以说,现行的“双向选择”是在缺乏双方沟通和了解下进行的,双向选择也不过是根据导师或者学院单方面意见决定。第二个问题可谓憎多粥少,一师多徒。尽管近几年中国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人数日益增多,但是随着硕士生的招生规模的扩大,还是存在憎多粥少的现象。在部分研究性大学中,研究生和导师的比例就达到10:1以上16。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带6个学生,然而在中国导师所带学生十余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安排导师多带学生,这是增加授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