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 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 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 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 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 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 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 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 “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 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 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 “大同” 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 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 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 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 同存异”,是谓大同。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 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 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一)基础性课程: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 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 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 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分,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如:“六礼” 教育课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设计并进行了主题教育活动。 入学礼 - 播种文明友善种子; 入队礼 - 孕育爱国守法公民; 岗位礼- 启蒙爱岗敬业意识; 十岁礼 - 培养感恩责任情怀; 义工礼 丰富感恩奉献体验;毕业礼- 升华核心价值观教育。 “六礼”教育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阳光自信、团结合作、勇于负责的优良品质。升旗仪式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尝试了跨年级“大手拉小手”的混龄教育和“亲子同当升旗手”主题体验式教育等, 生成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课程内容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公民教育而设计的, 它的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和新颖的形式, 为大同小学创生新的文化要素和新的文化传统。国学经典课程我校以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精神为指导,把优秀文化的传承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了以“经典素读”为牵动的国学专题实践,实现启迪智慧、修身立德的教育。学校老师购买了大量书籍作为课程资源, 老师们广泛阅读各种版本的民间教材,尝试从经典丛书中选择适合年段、适合学情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序列, 并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形成草根的班本教材。 在经历了初步探索之后,我校选定了陈琴主编的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作为统一校本教材, 梳理出了一套适合于本校“素读”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晨诵、午读,全校普及。采取 “小讲坛”、校本课、新年汇演、升旗仪式,“知校”的“经典素读”栏目进行展示等多种评价的方式, 将课内诵读延续到课外。 在大连市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徐世庆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同台做课,承教了与朱元思书一课,获得好评。 在 2015年 5月和 2016年 4月, 学校两次承接了西岗区国学吟诵展示会,先后有 8 位老师展示经典素读课, 全学科教师代表在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吟诵表演,学校进行了探索经典素读课堂的实践经验交流。 “国学经典课程”已经在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目前,我校已经申请并审批通过了“十三五”教育创新发展项目国学经典与小学生教育 , 召开了项目推进会, 并邀请了区专家进行专业引领。 接下来,我校将从自编教材、 架构修身课程体系、 纵向编班几个方面入手实施项目的研究。(二)拓展性课程和国家课程相比, 拓展性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志趣, 张扬学生的个性,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完善学生的人格。 这意味着, 它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更应具备一种文化味道。基于这样的开发理念,我校整合学生需求、办学目标、 学校资源三方面的因素, 对艺体等课程进行适当的补充, 开发了 “菜单式”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工艺类、体育类、“e”类、科技类、棋类等30多门课程, 除本校教师外, 还聘请了资深的专业人士以及热心家长来校进行每周一次的授课。 在规划、 设计校本课程时, 我们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获取一点知识和技能, 更注重在这样的课堂里, 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 在体验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三) 综合性课程如果说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那么综合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 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其包括基础类综合性课程, 社团类综合性课程, 环境类综合性课程。 如小讲坛课程, 是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舞台, 带着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学生们自由申报论坛主题,自己组织听众举办。栏目包含 “经典素读” ,“科技小奥秘” , “小小演说家”等八大主题。周周有讲坛、次次有精彩; “博物馆课程” 是推进校园实物博物馆的建设, 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举措, 充分展现了学生在探索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近几年,学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手表、玩具、杯子、文具盒、石头、邮票、纽扣等多期大型实物展,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中国符号课程”以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符号的探究性学习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现在已经进行了 “茶文化”“诗词曲赋” “中国结” 等八期; “小舞台课程” 以“大同好” 命名的系列活动,如“大同好声音”“大同好舞蹈”“大同好乐器” “大同好吟诵”“曲艺大舞台”让小舞台的作用最大化,表现学生艺术气息与才华。“书香课程”以图书馆的基地,将读书课与读书活动相结合,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指导,使师生在阅读中丰厚底蕴。我校分别被评为大连市和西岗区“书香校园”,并且在大连市教科所举办的“读百家经典做幸福教师”活动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家长微课程” , 激励家长走上讲台,让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借助鲜活的课程资源得以实现, 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 “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规则教育等。我们在开发课程时,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 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体现了 “为孩子未来发展丰厚素养”的教育哲学, 使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之间有了显而易见的联系,学校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真 正实现了落地。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课堂是教育教学主阵地,我校坚持进行“学习者课堂”教科研改革的实践, 探求富有精神品质和内在力量的课堂。先后进行了以课题情绪因素对小班高效 学习影响为主题的研究、“先学后教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12456 真学课堂”的研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生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一)提炼精神内核,主题研修唤醒课堂活力为激发和调节师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 自2011年起我校以立项课题情 绪因素对小班化高效学习影响的实践研究 为校本研修的主题,探究通过调节师 生情绪,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更好的实现小班化 高效学习。为加强理论培训,开展了 “情绪是否是影响高效学习的因素”为题目 的辩论会,教师分为四个团队,结合高效课堂理念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见 解和主张。继而采用将课题分解为子课题群的方式,以召开小课题发布会、小 课题进程说明会以及小课题结题会等平台, 激励老师以科研的思维方式进行草根 研究。提炼出了立足课题的小班课堂激发和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策略20条教学设计与反思集人格培养个案研究集教学案例集小课题研究成果集等初步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全学科课堂教学,形成了大同小学校本化 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多篇论文相继在东北之窗、辽宁教育、大连教育、西岗教育、小班化教育专刊等刊物发表。当课堂的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时,大同小学的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课 堂的表现充满了无限精彩,生命活力激扬了整个课堂。因为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丰富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得以真正的发生,学习的本质也得以 真正的体现。(二)打造课堂范式,模式构建启动思维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角,让思维真正成为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才能推 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我校仍然秉承“激发每一个孩子学习活力,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的课堂文化建设理念,构建了先学后教“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 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的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研究状态研究成果入模阶段有板有眼y基馆铸模阶段有摸有样变式操作体系创模阶段启声白色 个人特色模式我校以“每周一课”互动式校本研修方式来展开研究实践,具操作流程是: 定人选课一集体备课一全组调讲一课例观察一互动研讨一总结提升一实践验证, 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回路。以此通过课例观察,合作互动研究,共同总结提炼了 “六环节”模式的基本式为:独立学习一小组交流一集体反馈一矫正点拨一迁移运用一检测评价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梳理提炼出了操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给老师提供了选择和创新的较大空间, 有助于形 成个人独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通过再次提炼经验,编辑了先学后教课堂 教学设计集。在2014年12月2日大连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现场会上,我 校谷日升老师运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做课,学校研究经验在大会上交流,接着 在12月18日大连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校本研修现场会上进行了课例展示和案例分 析型教研展示,并被评为大连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三)实现价值追求,真学思想植根课堂为将我们在教学科研探索历程中提炼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中四脚落地,我们开展了 “真学课堂”研究,架构了 12456”框架。“12456真学课堂”具体解释为:“一核心”一一以“学科素养”为核心;“二目标”一一 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具有科学素养;“四维度”一一从教师“教”的角度体现真爱和真教;从学生“学”的角度体现真思和真会。以此定位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办学理念植根课堂;“五评价”一一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 慧交流;自由度即在学习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整合度即把握学科的知 识体系,不把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延展度即课堂知识像广度和深度延展, 向社会生活延伸。“六环节”一一“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式为: 流程: 自学 = 互学=展学= 精学查学= 会学操作:独立学习一小组交流一集体反馈一矫正点拨一迁移运用一检测评价“四维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