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训练(一)(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题干呈现的是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故A项错误;晚辈给长辈行礼,体现出血缘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同样,题干也并没有体现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合肥一模)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清明节扫墓的情景,这是人们缅怀已逝亲人,寄托哀思的重要形式,充满了浓重的血缘宗亲色彩,与古代宗法制关系密切。宗法制起源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宗法制是中国本土文化,也并非仅在北方流行,故排除B、C两项。【答案】D3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解析】“立七十一国”体现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在今山东地区分封齐国和鲁国,体现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从“为之郡邑”可知反映的是设立郡县,故没有体现出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有朝觐述职的义务,反映了分封制,故D项错误。【答案】C4“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A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D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解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专制主义,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吏治腐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5(2014泉州质检)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解析】汉武帝时期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材料中“柄归中朝”说明是协助皇帝决策,故A项正确;“中朝”是协助决策,没有独立决策权,故B项错误;“中朝”是独立于丞相之外的机构,故C项错误;“柄归中朝,政去两府”说明不是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6(2014梅州质检)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解析】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三项错误;唐代“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并且两种制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答案】D7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秦朝确立郡县制 B隋朝创立科举制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解析】秦朝的郡县制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的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属于新创制度,不能说明“离不开别人的旧”,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后被历朝沿用,属于新创制度,不能说明“离不开别人的旧”,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故既体现了自身的新,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故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正式下令废除丞相职位,属于新创,不能说明“离不开别人的旧”,故D项错误。【答案】C8(2014深圳调研)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宋代君主在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上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个人独断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宋朝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宋代中央决策由皇帝个人独断,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9宋朝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一规定()A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B加剧了官吏的腐败C强化了中央集权D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和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因此对官吏的监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剧了官吏的腐败题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中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和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可以看出有利于官吏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C10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之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储大文认为元代行省划分不合理,因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A项错误;“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的问题,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但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答案】D11明朝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 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解析】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反映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故C项正确;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但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答案】C12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解析】议会具有限制君权,体现民主的特征,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合议制的影响,不具有议会特征,故A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只是能够限制君权,不可能高于皇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对西北用兵,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荀子荀子臣道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韩非子韩非子南面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宋何坦西畴常言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明史卷一百三十九(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答案】(1)相同主张:人臣要效忠君主。不同观点: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3)不同:严厉;宽恕。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唐六典材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