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 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 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 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 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 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 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 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 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 要渠道, 相比前几年来看, 20xx 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 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 2500 上升到 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xx 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 8206 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 2966 人,约占总人口 %。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 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 2400 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 带回资金 712 万元,人均 498 元。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 动人民的普遍弱势。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 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 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 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 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 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 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 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 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 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 产规模过于狭小, 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 二是 科技 含量低, 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 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 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 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 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 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 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 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 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 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 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 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 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 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 收问题, 是当前各级党委、 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 事关全局, 意义非凡。 “农业兴, 农村富; 农业稳, 农村稳。”可见“三 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 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 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 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 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 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 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 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 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 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 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 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 “市场农业” 和“订单农业” 。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 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 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 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 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 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 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 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 “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 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 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 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 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 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 稳定增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 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 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 。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 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 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 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 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 ,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 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 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 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 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 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 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 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 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 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 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一是鼓励农民 组 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 + 基地 +农户”和“公司 +协会 +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 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 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 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 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 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 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 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 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 展。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 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 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振奋精神、 扎实工作, 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 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