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用教育学知识竞赛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2. (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教学质量)3.建立健全规范的( )是学校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管理制度)4.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主要包括(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 )、学生成绩考核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师备课、课外辅导)5.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 (活动课程、潜在课程)6课程规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结构)7.课程目标包括行为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生成目标)8.(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专业知识)9.()是校本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研究的有效方法(学校、主体、教学问题)10.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时期。(唐宋)11.()和()是教师的两个基本任务(教学、育人)12校本课程的四个特征:()(补充性、自主性、民主性、实践性)13.教师的涵养包括:教师的()等方面的结构(情怀、风范、操守)14.()是学校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15.广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定的()及其()的总和。(学习科目、进程)16.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两个依据()(校本传统、校本优势)17.校本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二是()三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8.()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最起码的条件。(专业知识)19. 教学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20.()是校本教研最便捷的途径。(说课)21.()是教育目的在课程方面的具体化。(课程目标)22.()是因材施教的归宿。(全面发展)23.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包括(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24.学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体现( )两个角色。(教学管理中的示范者、教学工作中的指导者)25.教师专业素质包括(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业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26.教师的成熟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27.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 )和( )(组织环境支持、自身努力)28.专家型教师的特征包括具有强烈的( )和( )(专业发展意识、教研双馨)29.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三大要素包括(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30.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31.潜在课程集中表现为()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32.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3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从( )为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4.校本课程开发的基地是( ),主体是( )(学校,学校的教师)35.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发展的主动手段是()。(因材施教)36.()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师德”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养成。(教师教育理论修养)37.要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 ),评价主体( ),评价方式( )为原则,建立学生评价制度。(动态化、互动化、多样化)38.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39.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 )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40.学校管理包括思想管理,目标管理,( )( )队伍管理和操作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41.教师可以从认知切入( ),活动交往( )四个方面对创造性人格进行自我养成。(情景陶冶,体验反思)二、单选题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时期。BA明清 B 唐宋 C元朝 D汉朝2.()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DA智育 B美育 C体育 D德育3教师专业技能不包括()AA心理分析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教育科研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4.()不属于“三课一反思”中的“三课”AA听课 B说课 C看课 D评课5.教师的教养不包括()AA教言 B教仪 C教态 D教行6.()是“学科教学论”的专业基础、物质载体BA专业课程 B学科课程 C实践课程 D综合课程7.()不属于三级课程管理DA国家 B学校 C地方 D政府8.学科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A赞科夫和卢梭 B布鲁纳和赞科夫 C布鲁纳和卢梭 D瓦根舍因和杜威9.“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由()提出的BA卢梭 B杜威 C瓦根舍因 D泰勒10.说课的核心部分是()AA教学过程 B说学法 C说教法 D说教材11.教师的()是教师德行的核心,是必定会给学生带来益处的行为BA善 B公正 C责任感 D教行12.教师的()是教师德行的外在表现BA教仪 B教养 C风范 D教养13.校本教研的核心是()BA行动教研 B教学问题 C学校 D教师14.活动课程最早由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启蒙思想家()提出DA斯宾塞 B杜威 C克伯尼 D卢梭15.教师的发展期属于以下哪个时间段?CA1-5年 B5-8年 C5-10年 D10-15年16.校本科研的具体开展包含哪几个阶段()AA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B问题-行动-反思C问题-调研-行动-反思D设计-行动-问题-思考17.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AA教学问题 B思想教育 C行为教育 D素质教育18.“校本课程”最先出现在()CA美国 B中国 C英美 D西班牙19.()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CA教师教育改革 B校本培训 C教学反思 D专业发展学校20.教师职业的核心是()CA对学生负责 B对教学负责 C对学生的爱 D对职业的爱21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哪些特点?D符合儿童认识世界的特点 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知识的人为割裂,帮助学生整体地综合地认识世界 有助于减负 即使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A B C D22孔子:“知之音莫如好之音,好之者莫如东之者”这句话体现了注重教学目标全标性中的哪一个方面?CA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升华 B教学内容生活化C丰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D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23.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AA前提 B核心内容 C基础 D归宿24.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内容不包括()D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 D业务学习25.以下哪个不属于科学的学生观范畴?(B)A发展性 B能动性 C独特完整 D独立意义26.以下哪个不属于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D)A丰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 B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升华C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培养 D挖掘学生的潜能。27.以下哪个不是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容?AA专业精神的发展 B专业知识的发展 C专业协调的发展 D专业技能的发展28.教师成熟期是指参加工作后第()年?DA1-5年 B3-6年 C5-10年 D10-15年29.成熟教师的特征不包括?AA知识储备丰富 B教学能力的成熟 C专业精神感人 D“高原”现象困扰发展30.以下哪个属于物质文化环境的范畴?AA校园布局 B校园文化 C雕塑,教风 D校歌31.以下哪个方面不属于课程规划?CA课程目标 B课程结构 C课程管理 D课程设置32.下列不属于中小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D)A领导层 B管理层 C基本层 D学术层33.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结构性内涵由()要素组成AA背景性、技能性 B背景性、创新性 C技能性、学术性 D背景性、学术性34.()是学校的中心工作?BA行政工作 B教学工作 C教学组织工作 D考核工作35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为基础由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CA特点 B年龄 C经验 D接受能力36.实施课程的重要载体是B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教学组织37.教学常规有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和()构成DA业务学习工作常规 B教学研究工作常规 C教学考核工作常规 D教学行政工作常规38.学科课程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为核心DA学习计划 B学习经验 C学习目标 D学科教学39.学校要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AA全程育人 B全心育人 C全面育人 D全手育人40.下列哪个不是课程设置的原则?BA时代性 B目的性 C适应性 D环境性三、名词解释1.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在学校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但又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增加、情感的培养产生影响。它集中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3.新教师: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4.职业“高原期”是指:个体职业发展到某一顶峰状态时,出现停滞,甚至有可能缓慢下降的现象。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课程与教育目的,结合校内外的环境与资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个体的内在专业化的提高,通过依托专业组织,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潜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是从“普通人”发展成为“教育者”过程。7.综合课程:即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它既是相邻或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内的综合,也是拓展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