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 第22页 共29页 C1-2说 明 书 1、概述湛江海湾大桥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湛江海湾大桥和改建S373线(原省道塘企线1990,吴川市塘尾至雷州市企水镇)黄坡至雷州路段,分为湛江海湾大桥及其连接线一期工程和连接线二期工程。湛江海湾大桥及其连接线一期工程为塘尾至湛江市海滨路路段,其中湛江海湾大桥是省道S373线经湛江市区路段中的一座公路特大桥;二期工程则是连接湛江市、雷州市之间的路段。本项目即为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目的是为了配合湛江海湾大桥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湛江海湾大桥及其连接线一期工程连接国道G325线,将吴川市塘尾与湛江市霞山区连接起来;二期工程是将湛江市与雷州市连接并接上国道G207线。该项目将成为海南、雷州半岛地区沟通湛江、广州方向的公路主干线,使往返于湛江市霞山区与雷州市之间的车辆缩短里程约25km,海南省、雷州半岛地区将可通过本项目便捷地沟通珠江三角洲,比原路线缩短里程近40km。该项目是一项带动湛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湛江市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项目之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酝酿海湾大桥的建设,并在1992年起开展筹建工作,目前湛江海湾大桥一期工程正进行施工。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于2004年4月完成了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粤发改交20051001号文“关于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调整建设方案和投资主体的核准意见”批准了该项目的建设方案。2006年5月,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通过投标承担了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1.1任务依据1交通部部颁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2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勘察设计合同;3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粤发改交20051001号文“关于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调整建设方案和投资主体的核准意见”4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本)。1.2设计标准根据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可行性研究补充报告,本项目设计标准为:1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0m;2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级;3特大桥设计洪水频率为1/300,其它构造物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4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89)的相关规定,线路构造物不需进行地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但按度进行设防;主要技术标准 表1-1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2设计速度km/h1003路基宽度(整体式)m264平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700(400)5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40006停车视距m1607最大纵坡%48最短坡长m2509凸型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10000(6500)10凹型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4500(3000)11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12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它桥梁及路基1/1001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5其它技术标准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有关规定执行。1.3对工可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初测及初步设计主要是根据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补充报告及专家组意见实施,路线推荐方案及比较方案均没有超出工可批复的路线走廊带,只是局部路段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并结合湛江市交通局重点工程指挥部及沿线地方政府的意见作了必要的调整。总的来说,本段路线的走向、起终点位置、技术标准、建设规模等均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执行,没有重大变更。1.4初测、初勘简况1.4.1勘察过程及质量控制收到本项目中标通知书后,我院立即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了“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测设项目部”。项目部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进行了测设人员、设备、技术等的准备工作。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按总工办事先指导会议的精神和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建立质量活动档案,制定了初测暂行规定、项目工作大纲和创优措施。2006年5月17日18日,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深入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招标文件的基础上,对全线进行踏勘,并在1/1万图上拟订了路线方案。5月20日,项目部测量人员开始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5月27日开始了1/2000地形图测量,6月底地形图测量工作结束。测设项目部勘察设计人员于2006年5月24日进驻工地,开始全面的外业勘察和数据收集工作,至2006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本段的初测工作。在此期间,测设人员按照初测、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全面收集了沿线测区内的地形、地质、水文、江河、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文物、城建、土地、规划、经济、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1/2000地形图,对路线方案进行了反复的优化与调整,全面开展了中桩施放和桥涵、路基、路面、材料、经济、环境保护等勘测与调查工作。对涉及重大方案的问题反复征求了沿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同期进行了地质勘察、内业数据整理等工作。对于电力电讯和光缆线路的拆迁等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协议。本项目在管理制度上加强质量的全程控制,力争使本项目成为精品工程。勘察过程中按质量体系初测、初勘暂行规定的要求,对测量仪器进行了校准,确保了设备的正常工作。设计图表及时履行一校三审。对外接口及各专业组之间均认真填写了互提资料单。2006年7月5日至7月8日,院总工办对本项目初测工作进行了内部中间检查; 6月27日至28日,院总工办对本段初测工作进行了外业验收;2006年7月6日,业主对初测外业工作进行验收。针对验收的有关问题,项目部及时进行了外业资料补充。经严格自检后,立即转入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文件于2006年7月底完成。整个勘察设计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1.4.2基础测量及调查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采用“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独立坐标系”,以泰华大厦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为原点,泰华大厦-太平镇政府方位起算边,中央子午线为111,边长投影在25m高程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平面控制测量采用GPS进行静态测量;所有地面上的四级GPS点均按四等水准联测。路线平面控制测量:在路线带状范围内,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了24个三级GPS点,平均约每4.357公里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三级GPS点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159900,允许误差为1/40000。在三级GPS点之间布设了135个一级导线点,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22900,允许误差为1/20000,满足精度要求。四等水准控制测量: 本项目有两个国家水准点,即I廉海20、I廉海24。以I廉海20、I廉海24为起闭点,布设了总里程约75km的水准路线,往返测量,分段闭合差均小于20,满足精度要求。地形图测量采用全站仪野外采点,专用成图软件编辑,一次数字化成图。本次初测共测绘1/2000带状地形图30.203Km2。地形图精度和内容符合规范、图式和技术设计书的各项要求。成图范围为道路中心线两边各200250m,交叉、大桥等工点地形图按需要加宽。中线控制桩采用GPS-RTK施放中桩,并测量中桩高程。交叉道路、河流、沟渠以及地形变化点、地物点均放中桩。本次初测共放线73.179km,共施放中桩1898个,平均间距38m。精度满足勘测规范要求。放线过程中,还采用GPS-RTK对控制性的建筑、道路、高压铁塔读取坐标高程。桥涵及人工构造物勘测为提供经济合理的路线和桥涵方案,初测收集了沿线水文、地质、气象、地震、水利、铁路、公路、城建、规划等数据,结合施工方案、造价、美观等因素对桥梁方案进行了初步现场拟定及比选。调查低洼路段历史水位,通过访问当地老人和查看老建筑物上历史水位痕迹,然后用水准仪测量其标高,以验证路基及桥涵设计水位。调查沿河地段河岸冲刷、稳定情况,洪水泛滥高度和范围,水流流向,河岸堤防及河槽变迁等情况进行了大、中桥桥位测量,初步拟定了大中桥桥型方案;现场初步拟订涵洞位置、孔径和使用性质等。调查了库竹大桥、洋村大桥及其它将利用桥梁的原设计数据。调查了库竹大桥及洋村大桥的通航要求。水文调查与分析:调查了桥位上、下游历史洪水位,洪水发生的时间、洪水涨落幅度、海潮高度及历时、浪高、多年平均洪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等资料,收集、研究有关小桥涵的水文等资料,以及适合本地区的水文计算公式。形态断面测绘:包括河床断面、测时水位、各种特征水位、滩槽分界线、植被及河床地质情况等。水文计算:勾绘汇水面积图,并现场核对,然后计算流量,以确定桥涵孔径。路线交叉勘测收集了与本工程交叉的铁路、公路、乡村道路的等级、技术状况、规划资料,并根据预测的交通量,从路网布局、经济效益、交通便捷性等方面确定了平面交叉的位置、型式、规模及分离式立体交叉方案等,设计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路基、路面勘察与调查湖塘地区查明了湖塘水位、水深、淤积等情况。调查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地段的位置、特征、地形地貌成因、性质、发展规律、影响范围以及对路基路面的影响。调查现有公路的路基路面结构、现状、使用情况等。地质勘察、材料调查根据路线所处区域地质条件,本次地勘采用了机械钻孔、静力触探、坑探、轻型螺纹钻、标准贯入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勘察。对桥涵构造物、路基等主要采用机械钻孔、软土路段配合静力触探。取土样分别作了剪切试验、渗透试验、岩土的容重和含水率、密度和液塑限等常规土工试验。地质调绘:采用全线实地踏勘结合静力触探的方式对项目区域内的地层岩性、地质地界、地质构造、地貌、软土范围进行了调查和测绘。调绘宽度:一般路段为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特殊路段、平面交叉适当加宽。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如下。完成工程地质调绘29.272km2,螺纹钻及坑探109个,平均每公里1.5个,查明了推荐线及比较线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及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地段。工地简易土工试验56组,分别进行了液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等试验。地质钻探:对沿线的大桥、中桥、小桥、涵洞、一般路基及特殊路基(软基)等布设了钻孔;软土路段还辅以静力触探孔。全线共布设钻孔117个、总进尺深度1494.46m;静力触探孔共35个,总进尺210m。调查取土坑9处,取土坑的土石成分及数量均能满足工程需要。对当地的筑路材料进行了广泛调查,包括1处砂料场、2处石料场、3处水泥厂、及工程用水等,并收集到部分材料已有的试验检测成果。对路基土、筑路原材料及路面结构层混合料进行试验。内容包括14处路基土试验、2处石料原材料试验、1处中粗砂原材料试验、1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试验、1组水泥稳定石屑底基层混合料试验、2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等。经济调查占用土地调查: 以行政乡为单位进行土地的种类、数量、所有人或单位、常用作物和产量调查。调查沿线拆迁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设施数量、结构状况。调查沿线伐树、挖根、除草的疏密程度及数量。收集了电力、电讯、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拆迁位置和数量,收集了征地、拆迁设施的补尝费用、外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