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启凡 原文全文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裹,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了 ,听到了 ,接触到了 ,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事物裹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 就可懂得.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裹的珍奇 ,需要我们 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 ,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於发问勤於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 ,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 ,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 ,古今中外都有的是.苹果落地,是多麽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由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壶水开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 ,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 ,老,病 ,死 ,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柢 ,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王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於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说过不耻下问的话.他到太庙裹去的时候,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向老子问礼,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成的够了 ,够了 ,不必多举了 .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要求知识 ,要明道理,处处都可以碰到问题.不肯勤於发问,或不能勇於发问的人,是多麽可惜啊!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 ,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 ,只要努力学习 ,牢牢记住就成了 ,何必多问 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 .第一 ,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 ,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那裹变动,在那裹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裹有新道理和新知识 ,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 ,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牛顿的万有引力 ,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 ;孔子的学说 ,也已经有人不愿意拥护了 .这些就是例子 .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麽,请问新道理和新知识怎麽产生得由来文明怎麽能进步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各个人或少数 人研究生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由错误 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了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 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 对的滇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 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麽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 解,岂不更好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 完事.更其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习惯裹去.必 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融化到生活习惯裹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淤 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於自己的所学也一定 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裹去.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麽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 别人带着你走麽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麽 假如你的 答覆是否定的,那麽,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於发问,勇於发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