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早发自帝城看李白风雨人生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世人熟知的经典作品,从这首诗中 可以看出李白的人生路。关于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公元 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磷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在 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但令笔者不解的是,相关诸文的具体赏析部 分却都与创作背景没有多大关系。诸文对该诗大致作了如下诠释:首句“彩云间”三字,描 写白帝城之极高。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 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最后两句,既是风景,又是比兴,既 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尽管有的文章也曾提及“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 后突然进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劲迅急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 意,使人神远”但笔者尝试着按照上述诠释来欣赏该诗,总 是感觉有如隔靴搔痒,远远不足以表现出李白当时那“忽闻赦书、 惊喜交加”的心情。试想:在“流放夜郎,忽闻赦书”之后,李白竟没有通过诗 歌将自己当时的“惊喜交加”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在描绘 风景之余,“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这符合李白的个性吗?为了弄清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本来面目,笔者还是决定 认真考证、深入“揣摩”一番。李诗纬卷四中谈及早发白 帝城时说:这首诗“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笔者深以 为然。面对经典,不认真考证、深入“揣摩”就“等闲道出”, 难免谬误。于是,笔者本着“知人论诗”的原则,先从了解李白其人入 手。人们提起李白都称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通 过史料我们发现,这并非李白的本意。其实,李白很早就胸怀“安 社稷”、“救苍生”的远大志向,他毕生追求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 为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因此,他没有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 走科举求仕之路,而是幻想以诗歌为手段,通过隐逸于世、广泛 交游,使自己声名雀起,进而再由朝廷主动诏请他入朝,拜为帝 王师他甚至还为自己设计了一条“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赠韦秘书子春)的人生道路。但李白远没有诸葛亮那么幸运。他费尽心机、几经周折,直 到42岁才终于获得唐玄宗的诏见,赐爵为供奉翰林。但不久他 就发现自己虽然名为翰林,其实,却只是一个御用歌词作者而已。 继而,他看到唐玄宗安于享乐,任由奸臣把持朝政,导致政治极 度腐败,李白日渐反感。两年后极度失望的他向唐玄宗表达了去 意,被“赐金放还”。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于逃亡途中下诏命 皇子永王李磷率军平叛。唐玄宗被迫禅位,由李亨继位当了皇帝 肃宗。值此天下大乱之际,身在庐山的李白不仅没有为苟全性命而 隐居不出,反而在公元756年末,毅然应邀投奔到李磷的麾下。 此时的李白以为自己终于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命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了,他为自己终于有机会救国家于水火、解万民 于倒悬而感到兴奋异常,他自信“但用东山解安石,为君谈笑静 胡沙”。可谁知肃宗恐李磷势大,危及自己的帝位,放着叛乱不管, 率先发兵灭了李磷。随后,站错了队的李白以附逆罪身陷囹国, 险遭杀身之祸。虽然后来侥幸得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 判长流夜郎。于是,李白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黑暗、最为难捱的 一段经历。公元757年冬季,李白从长江中游的浔阳出发,乘船溯江而 上前往夜郎。年近花甲,且经受着人生最沉重打击的李白走了将 近一年才来到最为险峻、难行的三峡。尽管途中常有一些闻讯赶 来话别的朋友和慕名前来饯行的官宦,但每当想起即将流放蛮荒, 没有倾心相交的朋友,没有能读懂他作品的知音,更断绝了他建 功立业的理想,他的生命将不再有任何意义。于是,58岁的李 白当然是愁云惨雾、万念俱灰途径三峡时,李白在流夜郎赠辛判官一诗中通过今昔对 比,将自己人生的这次巨大落差,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心情描写得 淋漓尽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尤其是末尾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道出了李白对流放 的恐惧,以及他当时最大的奢望一一何时才能得到赦免,重返“人 间”。距离夜郎越近,李白的绝望之情越甚。途经江夏时所作江 夏别宋之悌更是将这绝望之情推向极致: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穷途末路、满腹愁肠的李白听到长江两岸的猿猴叫声仿佛悲 嚎一般,尽管他一向乐观,甚至显得有些玩事不恭,但想到自己 安邦治国的远大理想都将化为泡影,也不禁“于此泣无穷”。值 此山穷水尽的绝望之际,却又忽逢柳暗花明,以李白的性格,他 怎能不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他可能会觉得苍天有眼、天不灭李,可能会觉得自己命运的 转机已经到来,他甚至会觉得这流放对他而言可能就是“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是朝庭、是皇上在 考验自己于是,他欣喜若狂、心潮澎湃、浮想连篇、豪情满 怀,他寓情于景,写下了这篇早发白帝城。现在,我们从这个视角来欣赏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句,其直译是,早晨辞别屹立于彩云 之中的白帝城。李白为什么不写“朝离白帝”,而是用辞别的辞?或许此时在 他的心目中,白帝城已不再是一座城,而是一尊神。“辞”有依 依惜别之意须知,正值万念俱灰、极度悲哀的时候,忽蒙大 赦,喜出望外、百感交集的李白肯定会把白帝城视为他人生的转 运之地、吉祥之地。当然,李白也不会忽略白帝城之名的由来一 一李白的诗歌运用典故之频繁和巧妙可是有口皆碑的。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公孙述占据此地时,说殿前井内曾有一条白龙 飞跃而出,因而自称白帝,并称此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诚然,李白在白帝城蒙赦纯属巧合。但古人大多会把这种巧 合视为命运使然。富于联想的诗人李白当然更是很难免俗。所以, 他极有可能因为这里既是自己时来运转的“福地”,又似冥冥之 中在此地有神明庇护(这尊神还恰恰姓白)。而李白在这里使用“彩云”一词,可能是要突出彩云的另一 层意义祥云。古人心中,神仙或福地总是与祥云为伴。所以, “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一句可能是形容白帝城像一尊天神屹立在 “彩云”之间,目送着李白踏上归程,开始新的人生。而李白辞 别“彩云间”的“白帝”,显然是觉得自己如有神助了。再看“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本来,三峡上下游的落差就 很大,而那个时代江上的船舶要逆流而上,只能靠纤夫拉着纤绳 一步一步的将船拖拽上去,其速度之慢,即使乘客没有什么愁事 也会感到烦躁不已,更何况此时的李白。他的那首上三峡将 当时的心境暴露无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幕行太迟;三朝又三幕,不觉鬓成丝。诗中说:受磨难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就像这三峡中最险、 最难走的黄牛滩,走了这么久还没到头儿,不知不觉把头发都愁 白了。现在,先是白帝城蒙赦,回程又恰逢顺流而下,船速快了几 倍。这么短的时间里,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巧合。更使“春风得意 马蹄疾”的李白如有神助,似肋生双翅。于是,才有了“千里江 陵一日还”。而这里的”还”字则表现出李白期待“卷土重来”、 重归朝堂、建功立业的信心和豪情。“两岸猿声啼不住”更是将李白的喜从天降之情与卷土重来 之意推进一步,而且动感十足一一此时的李白可谓是八逢喜事精 神爽,于是,其所见所闻皆为之一变。长江两岸似悲嚎一般的猿 鸣也变得那么动听,简直就像是“一路高歌”,欢庆其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并预祝其前程远大、宏图大展。于是,这第二句和第三句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高歌猛进”。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是指李白乘着神明庇护的东风和高 歌猛进的势头,对未来豪情满怀、气势如虹、前程似锦的展望和 畅想。而其中的“己”字则是必然的意思,表达了李白此时神情振奋、成竹在胸、信心百倍的亢奋之情。笔者以为,从这个角度来欣赏早发白帝城,才能感受到 杨慎所形容的“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升庵诗话)的气势,才 能使这首诗如丁龙友所言,成为“神来之调”。需要提及的是,回到江陵的李白发现并没有什么惊天伟业或 者哪怕是平凡的工作在等待着他,朝庭似乎再次把他遗忘。然而, 李白的建功立业之心依然未泯。公元761年,李光弼率军镇守临 淮,抗击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年愈花甲、日渐孱弱的李白欲再度 请缨、从戎平叛、力挽狂澜,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但途中因病 不得已返回金陵。第二年,63岁的李白就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 与世长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