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朝的兵役制度兵役制度是征兵制,旦它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周天子和诸侯的 亲兵(“虎贲”)是从“王族”或“公族”中征集的。下面是有周朝的 兵役制度,欢迎参阅。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兵役制度中同样得到体现。-方 面是不同兵种的军士由不同阶层的人充任即周天子和诸侯的虎贲” 兵(亲兵、警卫兵)是从“王族”或“公族”中征集,属于贵族子弟兵 军队的主力;;“甲士”“徒兵”是从“国人”和“庶人”(自由民和农 业奴隶)中征集;为军队服务的厮徒则是由从事皂、隶、牧、圉等其他 行业劳动的卑贱奴隶中征集。就各级建制单位的长官而言,亦有等级 之分。旅以上的军官都是从奴隶主贵族、卿大夫中选拔周礼?夏官? 司马:“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而“伍、 两、卒”的长官,则多由介于贵族与自由民之间的“士”中选拔,如 “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等。另一方面是实行“正卒”、“羡 卒”两级兵役制度。周礼?地官?小司徒说:“凡起徒役,毋过家一 人,以其余为羡”,贾公彦疏云:“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 卒之外其余皆为羡卒、可见“正卒”是准备服现役的“卒、一家仅 出一人。据孟子?滕文公谓每家出一人称正夫”,其受役则称正 徒”,受兵则称“正卒”而“羡卒”则是一家之中“正卒”以外的成 年男子,也们与正卒一道于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参加田猎和捕捉盗 贼,但不服现役,只是在“国有大敌”时才被调用,因此他们实际上 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预备役人员。“羡卒”又称“余子”,周礼?地官? 小司徒载:“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关于“余子”概 念的内涵,有论者认为余子,卿大夫之子伕B玄注),又有认为弱 龄未壮为余子咸玄英庄子?秋水疏),但从周礼文中把民” 和“余子”相对加以叙述以及有“大故”方“致余子”来看“余子” 即是“羡卒”,对此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论辩甚为详明, 见王引之经文述闻卷八和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十中的有关论 述。另外,从“小司徒”的职掌看,“小司徒”掌万民,不可能致卿 大夫之子,因此周礼?地官?小司徒中所致的余子肯定不是卿 大夫之子。综上所述,“余子”是“羡卒”的又一称呼,是指民家一家之中 “正卒”之外的成年子弟。西周服兵役有年龄和身高两个标准。如周礼?地官?乡大夫所 说“国中七尺以及六十”,即身长“七尺”以上,年龄在“六十”岁 以下的国人均要接受军事训练。这里未言及最低年龄,是因为周代衡 量人主要依据身高。如秦简?仓律载:“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 寸,隶妾,舂高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论语?泰伯载:“曾子日: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又荀子?仲 尼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于五伯”,这些材料在谈论人 时都只言身长,以身长论长幼。直到秦始皇十六年才初令男子老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乡大夫中的六十”是不难理解的, 因为人的身长自成年直至老死,变化不大,而体能则不断衰退,所以 对服役人员的最高年龄作一个规定是合情合理的。西周的军事制度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这种军旅,用于宿卫 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 为“成周八师”共十四师,达三万五千人。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 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 量的一部分。西周的军队,名义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的征伐,周 王常亲自率兵出征。如果周王不亲自出征,则指派重要的卿士统率中 军,作为全军的指挥者。军队的组成,以战车为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各级军官,由 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最基层的甲士,则由最低级的贵族和平民 充任。奴隶则在军队中服杂役。军队是西周国家政权的又一根重要支 柱,它肩负对内镇压异己、守卫疆土,对外征伐和扩张的职能。西周 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与商代一样仍然称师,西周金文和诗经等文 献中屡有提及。周礼;地官;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 为旅,五旅为师”按此,在师之下尚有旅、卒、两、伍等编制单位。 与此相应的军事将领按尚书;牧誓所说有师氏、亚、旅、千夫长、 百夫长等。郭沫若先生在周官质疑一文中说:“师氏见于彝铭者乃武职,在王之近侧,是则师氏之名取诸师戍也”西周军队的统帅是周王,他经常率领军队亲自出征,诗;大雅。 棫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的诗句以及屡见于史书的昭王南征的 事迹即其例子。西周军队的各种主要军官亦往往由周王任命。伯懋父 敦铭文记载“东夷大反,王命伯懋父以西六师、殷八师征东夷”是 周王任命伯懋父为西六师和殷八师的统帅。师克盨铭云:“则唯乃先 祖考有爵于周邦,干害王身作爪牙……今女更乃祖考奡 可左右虎臣”,是周王任命禁卫部队统帅的例子。武器西周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车战,与车配合的有徒兵。兵器种类比商 代显著增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戈、戟类兵器。据诗皇矣,早在 周文王伐崇时,已使用了钩援、临冲等攻城工具。战争规模日趋扩大, 不仅周及其诸侯,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较强的军力。如西周晚期多友鼎 所载,周派军与狁交战,一个战役俘获兵车超过一百二十七辆,可见 狁有着庞大的车战队伍。西周晚期的军事制度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政治制度 也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革。前面我 们根据古文献记载结合金文所论述的西周军事制度反映的主要是西 周前期的情况。而当周朝历史发展到中后期,具体地说自懿王时开始 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史记?周本纪),至夷王时国势更加削弱。 后汉书?西羌传引古本竹书纪年谓:夷王衰弱,荒服不朝, 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虢季子白盘 铭文亦载“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武于戎工,径四方。搏 伐韵允,于洛阳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可见戎狄交 侵十分严重。到周厉王时情势更有甚于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 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后汉书?西羌传载“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 族,王命伐戎。”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 虢仲征之,不克。”可见由于厉王的暴政,导致内忧外患相互交织, 尤其是淮夷寇周一役,直逼宗周,周朝统治岌岌可危,厉王迫于形势 最后动用了“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大军队的兵力及卫武公的军 队全力反攻,方才勉强度过难关保住大局(据禹鼎铭文)。总之, 在厉王前由于积弱之势已成,加之厉王的无道”,东南与西北,淮 夷和戎狄相继侵扰,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周王室14师的兵力竞难 于应付,周王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在此情况下,周厉王进行了一 次较大的社会政治制度改革,即国语?周语下所说的厉始革典”, 而军事制度的改革则是这场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周厉王的军事 改革奠定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时军事制度的基础。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看,周厉王要安内御外,最迫切解决的就 是军事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其改革的目的在于扩充军备。从诗经、 左传、周礼等有关记载可知,厉王扩军的内容主要是扩大和改 革军队编制形式。周礼?夏官?司马记之甚详,其谓:凡制军,万 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 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 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 有长”,以此与西周初相比,很明显地看到,在“师”级建制单位之 上,增设了“军”级单位,每军辖五师,而在编制形式上,也由原来 的以十进制为基础的“三进制”变成了“五进制”,即从师、旅皆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变成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各编制单位的官长也由“什 长”、“百夫长”、“千夫长”、“师氏(师长)变成了 “伍长”、“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等。随着王室军的扩大,与“王六军”相适应,诸侯“大国三军,次 国二军,小国一军”的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从中还可知,改革后的诸 侯军队在规模上仍受限制,其管理体制亦仍与西周初无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