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分析摘要:淮安市淮安区是传统农业大区,拥有耕地面积约110万亩,农作物连年丰产,秸秆产量很大。秸秆资源主要是麦稻秸秆,秸秆量约91万吨。淮安区在大力推广机械化粉碎还田的根底上,积极探究秸秆综合利用处径,多渠道消化利用秸秆,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环境,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力度,获得了显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词:农作物1秸秆综合利用根本情况近年来全区秸秆产量总体稳定。从变化趋势看,乡镇构造调整,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农作物秸秆根本维持不变,全区秸秆量维持着90万92万吨之间。主要是麦稻秸秆,占秸秆资源总量的96%以上。淮安区不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不断拓展,利用形式不断丰富。一是推广还田机械,普及还田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反旋灭茬施肥播种一体化技术,满足了不同消费条件、不同机械作业的要求。二是积极拓宽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渠道。大力开展秸秆收贮、秸秆固化等工程。1.1秸秆机械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开展。2021年全区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到达60%以上。1.2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农村直接生活燃料、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等。秸秆作为农村直接生活燃料,每年消耗秸秆约10万吨。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是国内第一家以水稻、小麦秸秆作为燃料进展燃烧发电的新能源企业,年消耗各类秸秆约35万吨。秸秆固化成型是在机械设备的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为成型燃料,替代木柴、原煤、燃气等燃料,广泛用于取暖、生活炉灶、锅炉、生物质发电厂等,是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淮安区已有秸秆固化成型企业3处,年消耗秸秆约1万吨。秸秆沼气池在淮安区已达8000个,年消耗秸秆约0.3万吨。1.3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指通过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技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进步秸秆转化率,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开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全区饲料化利用秸秆量1万吨。1.4秸秆基料化利用。主要是食用菌基料。秸秆作为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消费食用菌,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消费食用菌后的基料富含营养,既能加工成饲料实现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开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秸秆食用菌基料年利用量0.6万吨。1.5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目前主要应用于板材加工、编织等领域,草包、草绳、草帘、草棍编织为当地传统产业,年利用量已达0.5万吨。2存在的问题2.1农民积极性问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高不高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目前农户将自家的秸秆搜集起来出售给秸秆收买站的很少,主要是秸秆收买的价格扣除打包、运输、人工等本钱,农户根本不赚钱,甚至要倒贴钱。更多的是秸秆收买经纪人上门收买。2.2田间搜集运输问题。田间搜集运输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提和根底。农作物秸秆的特点是分散、密度低,缺乏田间收割、打包等配套设施。田间秸秆搜集和运输问题已成为秸秆综合利用最主要的难题。2.3产业化带动问题。秸秆规模化利用依赖于产业化开展的拉动。目前,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秸秆利用的龙头型、骨干型企业不多,目前只有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和秸秆固化成型企业等少数几家。2.4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问题。目前虽然制订了一些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但政策的覆盖面还不够宽,利益纽带还不严密。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的对象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3对策及建议3.1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大秸秆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进步技术入户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效劳组织作用,从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入手,加强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进步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技能。3.2加快开展秸秆固化成型。大力开展秸秆固化成型加工点,着力进步加工才能,加快秸秆固化成型产业化步伐。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使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扩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市场需求。3.3深化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搜集贮运效劳体系。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搜集贮运效劳体系。目前淮安区各乡镇根本都有秸秆收买站,如今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壮大秸秆收买经纪人队伍,提供秸秆搜集贮运综合效劳。3.4加强秸秆田间搜集打包机械研发工作。科技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进展立项研究,集中资金,加大科研投入,精心组织各有关专业领域技术较强的科技力量,进一步深化研究秸秆田间搜集打包机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